1月4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个研究生落选,主要因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为稳定,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华商晨报》1月14日)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这种毅然决然的姿态,只能借用元好问那首著名的词作来形容:问世间编制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社会分工无高低贵贱,环卫工当然不是低人一等的职业,但学教育出身的研究生王洋,寒窗苦读十余年,其最初的个人理想肯定不是当一名环卫工,也不是为了依附在环卫工身上的一个事业编制。可现如今,却带着某种殉道般的悲情,要与编制天荒地老、长相厮守了。
“死在编制里”不是王洋一个人的想法,而是一群人的选择,只是很少有人如王洋般作出这样极端的表达。有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后,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年轻人都超过100万人,其中不乏范进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超级考霸,可谓生命不息,“考编”不止。
在王洋们看来,环卫工的事业编制,不过是公务员编制的自然延伸——“工作三年后,就有可能调整到管理岗位,到了一定的级别后,就可以自然转为公务员。”而哈尔滨市一个事业编制的环卫工,对来自农村、无“拼爹”资本的王洋来说,其本身的诱惑力也是巨大的:可以解决城市户口,工资及社会保险等均按现行事业单位工勤岗位标准执行。加之可以预期的职业稳定性,以及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隐性福利,这是多少“编制外”民众梦寐以求的啊!
很难指责这些年轻人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很多时候,在坚硬的现实面前,理想往往被撞得支离破碎。某种意义上说,王洋们的选择是理智的:今天不死在编制里,明天死了可能就只能埋在“春天里”。
新闻中,一位改革开放之初下海的官员程小平很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更多的年轻人是进入到企业,或者自我创业。一方面,那时候的年轻人更有英雄情结,另一方面,当时全社会所散发的改革热情,以及为改革创造出的条件,让年轻人有一定的成本去承担失败。”然而还不到30年的时间,年轻人的择业走向已经迥然不同,“年轻人,到体制内去”成为时代强音,随之而来的是一代人的理想幻灭。
年轻人的理想幻灭,于个人而言是最大的悲哀,于国家而言也是最可怕的事情。当一个国家如此众多的青年才俊都走上“考编”之路,个人理想乃至国家理想将何处安放?换言之,如果年轻人都选择“死在编制里”,国家怎么办?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如果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那么这个梦想更多地要靠每个年轻人的梦想来承载,而这些个体的梦想,无论如何都不该是整齐划一的“编制之梦”,而应是个人价值自我实现之梦,开拓进取之梦。
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是暮气沉沉,还是生龙活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人的职业选择。程小平说:“研究生当环卫工也好,国考万人角逐一个职位也好,只能说是改革意识的消退,这种消退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而是整个社会,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此言诚是。
来源:新浪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