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固有其多种原因。且不说其如何足智多谋,善于治国和用兵打仗,如何的有才。按照现在选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就说说诸葛亮是如何有德的。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诸葛亮正是“身正”的典型代表,诸葛亮的有“德”也主要体现在其“身正”上,他“身正”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严明法度。
诸葛亮是标准的法家学说的实行者。他制定汉科(律)作为一国的法度。西晋陈寿《三国志》说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官吏不容奸,人怀自历(人人向上),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还说他“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释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三国志》)。陈寿本是汉国人,他的父亲曾被诸葛亮判处髡刑,他这样称颂诸葛亮的法治,可信是真实的。而诸葛亮自己带头有法必依,依法办事,执法必严,绝不徇私枉法,挥泪斩马谡就是他自觉执法、维护法律尊严的有力明证。
二是虚心纳谏。
诸葛亮奖励直言,说如果得直言而改正错误,就好比“抛弃敝蹻(破屣)而获珠玉。”董和曾不同意他某事的处理,反复争论多至十次。诸葛亮表扬董和,要求同僚学他的殷勤忠诚。对误用马谡,造成第一次伐魏失败,诸葛亮认为完全是自己的责任,“引咎责躬,布所失(所犯的错误)于天下” 要求同僚们“勤攻吾之缺”。他这样严于律己、责自己严,责别人公平的做法,连被他处罚的人也都信服。
三是不增值私产。
诸葛亮曾上表汉后主说,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做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果查出有多余的财物,那就是对不起国家。在这里,诸葛亮顺便公示了自己的财产,恐怕在封建社会也是千古名相第一。
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来效忠汉国,无异于屈原效忠楚国。他治国的雄才大略和“身正”的名相风范,可以说与屈原的光辉人格以及其呕心沥血吟诵的不朽《离骚》一样,感动了千古历代英雄和无数仁人志士;他们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也更令人喟然长叹,黯然神伤。所以,诗圣杜甫在其名篇《蜀相》中沉痛的写道“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