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近日发布的10月份经济数据表明,期待已久的经济复苏已经开始。所有数据看起来都很不错: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5%,发电量同比增长6.4%。
物价走向也令人满意。10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1.7%,涨幅低于9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8%,远远不像9月份同比大幅下滑3.6%那么糟糕。
这些均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使得中国经济看起来要比实际状况更为强劲。再怎么说,中国经济在10月份确实出现了回暖的真正迹象。比如,出口总额同比激增11.6%。而市场普遍关注的汇丰(HSBC)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中国制造业的下滑势头明显放缓。10月份读数攀升至49.5,虽然仍然低于50这个盛衰分界线,但与8月份的47.6和9月份的47.9相比有明显改善。
从坚信中国经济到怀疑中国经济的各派分析师都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年第三季度已经见底。有些人——比如美国银行的陆挺,认为中国经济已出现真正好转,而这些分析师得到了上周相继发布越来越乐观评估的一批政府官员的支持。问题是这场新出现的回暖会持续多久。对此看法各异,从无限期到一至两个季度都有。
当然,中国经济此轮新扩张阶段的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促发原因。因此,此轮经济复苏将是短暂的,因为在其促发原因当中,没有一个看起来像是可持续的。
首先,有些人认为中国出口回升是经济好转的原因。出口数据连续两个月表现强劲——9月份和10月份的出口数据都大幅超过市场普遍预期,这似乎带来了希望,但未来几个月的前景并不看好。例如,在堪称中国出口贸易风向标的广交会上,今年出口成交总额相比去年下降了9.3%,表明中国未来的出口销售面临困境。美国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但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前景也不会良好,如果美国跌落“财政悬崖”的话则更是如此。
其次,中国实施的财政刺激政策在10月份经济回升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而有些人,比如瑞穗证券(Mizuho Securities)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甚至认为此番复苏完全是由于中国政府启动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所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就有麻烦了。实地调查发现,许多已对外公布的项目实际上还停留在纸上,尚未得到具体实施,延迟的原因是媒体已广泛报道的资金紧张问题。即使中国各大银行受到政府施加的压力,要求他们向各种不可行的项目提供信贷,但他们仍不愿发放贷款。
驻扎在中国的观察人士报告说,他们事实上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刺激措施得到实施——虽然许多工业企业憧憬着将涌现新一轮由政府主导的建设热潮,进而纷纷着手实施各自的扩张计划。现在已很清楚,诸如高铁等基建项目将会实施。但是,与2008年不同,这一次不会是“大规模刺激”。
最起码,不会有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中国政府已经在全然不顾一切地加大本国货币供应量。在9月份(这是已有可比数据的最近月份),中国的广义货币M2供应量比美国高出48.3%,而在一年前,仅比美国高出30.4%。
在10月份,中国政府向其金融体系注入更多资金。正如美奇金(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J Capital Research)创始人安妮·史蒂文森-杨(Anne Stevenson-Yang,中文名:杨思安)及分析师苏珊娜·克罗伯(Susannah Kroeber)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上个月的M2供应量相比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还要高出一倍多。美奇金(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团队指出,美国的M2大约是GDP的75%。
中国央行在9、10月份通过银行向中国经济体系注入了创纪录的流动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表示,由此产生的广义信贷(其中包括官方发布的社会融资总额中没有计入的影子银行及海外信贷来源)增长,成为中国经济数据近期有所改善的一个因素。
惠誉预计,在截至12月末的五年中,中国政府将创造出相当于美国整个银行系统的信贷规模。惠誉负责中国金融机构评级事务的朱夏莲(Charlene Chu)说:“这意味着中国新增信贷净额将连续第四年超过GDP的三分之一。”中国各大银行被迫掏空资金。例如,这些金融机构甚至为那些预计会破产的企业进行贷款延展。
“令人震惊的是,中国目前仍然处于计划经济之中,”驻扎于北京的史蒂文森-杨及克罗伯在她们最近通过电子邮件发布的研究报告中表示,“货币供给就是政府掌控的水龙头。当龙头大开时,预计工业产值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然而,如果创造繁荣就像印发钞票那般简单的话,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贫穷的国家了。眼下,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已然增长到如此高的水平,进一步“注水”只会起到有限的作用。新发行的人民币可以让劳动者再获得一个月的工资,但无法促使一家从根本上来讲已经处于病态之中的公司提高效率。
“鉴于当前这种政治挂帅的形势,中国只是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史蒂文森-杨及克罗伯指出,“预期到11月底之前中国政府都会发布好消息,然而之后就不会有好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