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高层近日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谈到需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时指出:部分行业和领域的信用风险开始呈加速扩散的势头,从船舶、光伏、钢贸等困难行业向其他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等多个行业扩散。
监管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二季度末的0.9%上升至0.97%,不良余额则较年初增加630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增长较快。
市场注意到,三季报数据显示,银行业关注类贷款的向下迁徙率达到3.75%,同比大幅提升了65%。
虽然整个银行业的不良率和不良余额仍在难以置信的低水平,金融机构和银监会公开最审慎的估计,也不过是不良率翻番到2%左右的水准,但市场对银行业不良贷款暴露的担心却远远超出了这些数据。
财新记者多方采访获悉,三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和贸易融资等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的领域,恶化已经逐渐暴露。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银行业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已经占到全部企业贷款不良的半壁江山。而公开数据显示资产质量仍保持良好的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方面,市场仍投以持续的不信任票。
银监会高层指出,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近来一些银行逾期贷款增加较快,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不断加大,要进一步加强逾期贷款管理,提高五级分类的准确性,实事求是反映信贷风险。
“今年底将是银行不良贷款集中暴露的关键点。”一位大行人士如此预言。
持续反弹
“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出来之后,松了一口气。经济基本触底反弹已是各界共识,这意味着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压力不大。不过由于资产质量对经济状况的反映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所以资产质量的反弹乃至恶化还将持续一阵子。”一位有风险管理背景的大行高管对财新记者表示。
有券商报告认为,不良贷款的反弹主要源于前期大幅增加的90天以内逾期贷款部分向不良贷款转化。
他们预计,四季度不良余额及比例仍面临上升压力,但发生系统性资产质量风险的可能性较小。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上市银行的不良率环比基本稳定在0.91%,但不良余额则回升了2.7%。
此外,财新记者获悉,批发零售业上半年新增关注类贷款274亿元,新增不良贷款176亿元;6月末,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关注类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建筑业关注类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5%;有色金属行业大额贷款的不良率和逾期率双双上升;受钢铁市场低迷影响,加上自身经营和财务管理不规范,钢贸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地域分布上,出口企业较为密集、民间借贷较为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信用风险仍在显现,并有向其它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扩散的苗头。
近期披露的三季报,16家商业银行中,仅工行和农行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环比“双降”,而交行、平安、光大等九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则出现了“双升”,其余多为“一升一降”。
即使是实现“一升一降”或“双降”的银行,如果剔除新增贷款因素,实际仍能保持“双降”的,四大行中仅有农行一家。
有兼具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背景的银行高管分析称,建行前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0.3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比年初下降0.09个百分点。但这个下降的不良贷款率是依靠同期净增7696亿元而形成的,如果剔除贷款新增因素,则到9月末的不良贷款率至少应为1.12%,则比年初提高了0.03个百分点。
截至9月末,工行不良贷款约748亿元,比2011年底增加17.4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7%,比2011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但如扣除2012年前三个季度新增贷款余额8489亿元的因素,则不良贷款率为0.96%,比2011年末略为上升0.02个百分点。
前述人士分析称,在四大银行中,前三季度只有农行的不良贷款是实现“双降”的,这也是农行净利润增长还能接近20%的一个正面影响因素。
不过,一位大行风险条线的高管坦言,上述数据仍然不足以反映银行实际的资产质量和企业的风险状况,考虑到分类的准确度因素及征信管理对企业的约束,实际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要更为严峻。
前述人士解释称,根据货币和监管当局的规定,一旦企业出现不良,就会进入“黑名单”,日后想要再申请贷款就难上加难。所以只要企业一息尚存,还有继续融资的打算,砸锅卖铁也会优先保银行的支付。常见的办法包括在不同银行间借新还旧、过桥贷款乃至民间借贷等。
“只要企业还能勉强经营,腾挪周转,在时点上一定不会轻易让自己上‘黑名单’。”前述风险条线的银行高管直言,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银行实际的资产质量和风险要更大。
与此同时,贷款分类准确度也是个问题。大量关注类贷款的存在,成了部分银行规避监管、掩饰或延迟风险暴露的做法。数位参与分类准确度检查的监管官员都曾向财新记者透露,不少银行的分类都有很大的水分。一些中小银行的偏离度超过5%,而关注类贷款的偏离度更是高达10%。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逾期贷款的增加。“逾期贷款是个硬指标,通常90天是个坎,90天以上的逾期增加,说明银行的分类是比较准确的,90天以内的逾期较多,则预示着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不小。”某风险条线高管坦言,三季度不少银行不良反弹,就与此前90天以内逾期贷款的激增不无关系。
四季度通常银行会加大清收和处置力度,通过消化存量来降低总的不良贷款的反弹。事实上,有时银行的不良贷款指标虽仍保持了较好的状态,但实际新发生的不良贷款却呈上升态势。
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近期发布的报告称,年内中国银行业需处置的不良贷款规模在10亿元到50亿元之间。
有不良资产处置经历的银行高管表示,四季度各行必然会加大清收和处置力度,但行情肯定不及2009年。当时信贷宽松,市场上流动性很宽裕,所以处置起来比较容易,且可以有一个相对不错的价格,但今时不如往日,处置难度会更大,也不容易卖出好价格。
数位受访者均直言,未来银行资产质量反弹和恶化的压力不小,而银行的应对措施有限。
高风险行业
钢贸业首当其冲。监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地区钢铁贸易行业不良和关注类贷款的比重已超过10%。银行业内的说法是,钢贸的不良余额达到2300亿元,重灾区主要在长三角。
另一个正在沦陷的行业是光伏业,行业前十大企业的贷款超过1000亿元。某风险条线的银行高管称,目前光伏行业的风险仍在加剧恶化,好在整个银行业对上述产业的贷款余额不算很多,但个别银行已泥足深陷。
某大行风险部门报告亦称,偿债能力较弱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客户、低端加工制造企业、钢贸及光伏类客户、风险转移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涉足民间借贷和互保联保的民营企业等,潜在的风险需要关注。
出口企业较为密集、民间借贷较为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信用风险仍在显现,且有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苗头。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9月,工行的贸易融资、小微企业贷款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工行当月即加大了对相关贷款的清收催缴力度,并上收了贷款的发放权限。
财新记者采访获悉,上述领域贷款的恶化在其他银行也有明显体现。
作为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贸易融资比例十分可观。出口和外贸形势的恶化,对贸易企业的经营造成了极大冲击,导致相关贷款的违约率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知情人士透露,贸易融资不良压力加剧,也与商业银行贷前审批和贷款发放的不规范密切相关。
前述人士举例称,有的企业实际经营所需资金周期仅为三个月,但是银行出于种种考虑,将放款期限定为半年乃至一年。企业在没有经营需求,而市场资金又相对紧张的时期,就会发生资金的挪用。被挪用的资金往往进入了一些高风险领域,到期无法正常还款,从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造成了压力。
为增加手续费收入、做大存贷款规模,部分商业银行脱离真实贸易背景开具银行票据,使得自身面临偿付风险;亦有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通过票据融资,违规进入限制性行业;而票据“掮客”利用银行贴现的规模限制和区域价差,进行票据贩卖,也使得大量票据隐藏在民间融资市场,加大了非法经营案件的风险。
主管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已经占到全部企业贷款不良的半壁江山,不少受访的银行高管听到这一数据亦颇感震惊。
近两年,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投入力度。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8.2%,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高1.8个百分点。
但受实际经济走弱的冲击,一些发达地区的小微企业违约率在二季度已经开始攀升,三季度一些大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出现了大幅的还款压力。
据银行业内人士分析,小微的不良一部分是新增不良的持续发生,且明年到期后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剧;另一部分则是存量不良的积累所致。尽管货币监管当局试图通过种种导向激励银行做小微,但一些财税政策的不配套,导致小微企业贷款形成不良后,核销难,处置难,甚至逐步成为银行无法卸下的包袱。
被低估的风险
除了上述受经济形势密切影响的产业和行业,传统风险领域的压力亦不容小视。比如,尽管平台贷款的不良并未显著上升,但却与一些银行的分类政策和部分风险的延迟暴露不无关系。
在三季度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指出,越来越多的融资平台改变了原有的 融资模式,通过企业债券、信托计划等多种方式筹资,但由于多数城投债为商业银行持有,加之部分城投债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承销银行被动持有,使得银行的风险并未得到充分化解,仍聚集在银行体系内,风险敞口不降反升。初步统计,截至9月末,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挂牌的近400只城投债,累计筹资规模已接近5000亿元。
以平台贷款为例,其不良率虽未显著上升,不过监管当局发现,受集中到期兑付、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项目未及时投产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偿债压力上升,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下降。不少地方的逾期贷款陆续显现,贷款质量下滑趋势明显,且呈现出由点及面扩散的态势。对于当期已发生的预期平台贷款,部分银行既未采取实质性清收措施,也未下调贷款分类,掩盖了其真实的风险状况。
此外,对于房地产行业贷款,前述银监会高层指出,现在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违规调整贷款分类、办理贷款展期、以理财产品承接问题贷款等手段,掩盖风险暴露。
近期虽有不少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有回稳之势,但房地产行业资金紧张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观。部分地区已有多家前期过度扩张、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放弃破产重组。而借助信托、私募、委托贷款、关联企业等渠道多头融资的现象仍相当普遍。
截至二季度末,房地产业贷款中关注类贷款余额为2081亿元,同比增长15.2%。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也在加速暴露。其中,以中小民营企业主经营失败或涉及民间借贷逃逸而造成的放贷违约现象较为突出。
“虽然改革上市之后,政府对银行的直接干预已大大降低,但银行‘惟政治化’的倾向仍十分严重,贷款的发放、银行的经营、风险的暴露,出发点往往并非商业可持续,更缺乏真正的科学管理,而这恐怕才是银行业风险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位金融主管部门的高层不无忧虑地对财新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