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大学失去了尊严,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大学。但我们似乎能看到,中国的大学就像是一座颓圮的象牙塔,昏黄如老烟民牙齿,破败如上世纪危楼,面临坍圮的边缘。我们的大学究竟怎么了?
——导语
教育怎么了
教育制度的弊病是最近几年被谈论的最多的一个话题,我们可以看到,上大学之前,首先开始培养得分机器,灌注洗脑思想,雕铸麻木的灵魂。然后等学生终 于走到了高考这一步,再告诉你什么是异地高考,告诉你什么是本地择优,什么是地理歧视,正因为如此,北京等地的户口才变得比金子还要珍贵。北京大学,更是 有幸得一小伙赠送的牌匾“北京人大学”,看着新闻的我们,也只能皮笑肉不笑地观望我们畸形的教育境况,或许有的人已经彻底远离了,但后辈们怎么办?对于这 个问题,北大校长许智宏回答说“我每年都讲,教育的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莫非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答案吗?呵,真乃滑稽的托辞。是不是没有绝对的 公平,我们就不需要公平?是不是人人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加平等?换言之,既然不公平是不可避免,是不是就要容忍?“存在即合理”的这类说辞不过可耻 地混淆视听罢了。玩味文字游戏,实在不是一个所谓校长该有的风范。
或许经历过高考的荆棘路,许多人都认为到了天堂,从此便可高枕无忧、游戏人生。高中老师经常会说:现在苦点,到了大学,你们便彻底的自由了,想干什 么干什么。以此来鼓励那些徘徊在崩溃边缘的学生。于是大学老师只能诉苦,正是因为太多的变相激励,使得大学充斥着享乐之风,破坏了大学的教学理念。其实我 们更多的应该从这里面看到当代教育的一些本质:推卸责任。高中推给大学,大学再推给高中,一个巨大的恶性循环。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就是因为教育 没有把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力量放在第一位,而是一些实用主义的灌输,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把培养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整的人当做主旨,有的只是势利、 麻木和服从。所以,中国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是断层的,根本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或者说没有一个教育连贯的意识。高中一教完,把烂摊子扔给大学来收拾,大学一教 完,扔给社会。整个教育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推卸责任的过程。
大学虽然是自由的殿堂,但无可否认当代大学的教育极少重视这一点。下到课程的自由,上到思想的自由,很难说能够达到民国时期的辉煌。课堂上教师仅仅 作为教书匠的身份,机械地授课,单方面地讲授或许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量,但并不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换句话说,许多老师抱着你来上课了就一定能学到东 西就一定会对你有好处的逻辑,其实仅仅是一厢情愿,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是培养一知识容器更有价值还是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更有价值?“学到东西”这 一概念不应该仅仅从获得多少知识来衡量,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怎能判断个人的知识对于他人(何况还是学生这个巨大的群体)来说是有价值的呢?至多能 说,取其长而补其短。教师的身份更应该是新思想的传播者,而不是旧知识的灌输者。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考的能力远胜于获得知识的多寡。现在很 多大学课堂上,教师还塑造了一种“师权至上”,权威不容反驳,不然就请你走出教师,当然这只是偏激的个例。但我们应该清楚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师权威的 树立,不利于对真理的讨论,也有悖于大学精神。我们需要更加平等的对话环境,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才不至于剑拔弩张,才能真正做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者姚国华回忆自己曾经在兰州大学的时候,一周仅仅需要上二十个学时课程,还有一天完全不安排课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时间,而现在的大学,有些动 辄一周超过四十个学时,包括周末也被满满的课表霸占,教师无节制点名,甚至是一些公选课,这似乎又回到了高中时期?中国的教育改革指望学习某些西方大学, 空出更多的无课时间来,同时增加公选课和基础课程的比例,可以给学生更多自学的时间,但目前看来,改革似乎一直在走退路,越改越乱。
蔡元培曾经说:“职业教育好比房屋,普通教育好比地基,倘若等到高屋建成,才发现地基不稳,就来不及了。”蔡元培崇尚五育并举,认为其是“养成健全 之人格所必需”,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实用主义,还应该培养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或许高度专业化的人才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的需求,但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 才能在社会的浪潮中待得持久,比起前者更加有后期的潜力。蔡元培曾经得到过杜威的高度评价,被称为“能领导大学对民族、对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唯一大学校 长,虽然我们不能因此而神化他,但至少,应该从他对于老北大的改造中汲取一些可取之处,大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从这里入手,改培养专业人才为培养人格健 全、综合文化素质高的人才。
大学教育的失败还体现在一些其他的方面,看看我们如今的大学竞争,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糊弄人的数字多了只会造成 一种视觉污染,数据垃圾。就像高中时填的教师评价,班主任会跟你说不要填的太“过分”,其结果就是,责任心、讲课能力、对待作业的态度,不是优便是良,这 样的评价有任何实际意义吗?为了达到这种毫无意义的标准,高校不惜弄虚作假,献媚取宠,不仅仅弄丢了各自的校园文化,更是弄丢了大学的尊严和精神。每个大 学的好与坏,一张纸都写得明明白白了,管你多有特色,都要屈从于麻木的数字之下。文化不见了,精神不见了,传承不见了,剩下的都是优或者良,抑或是一些不 痛不痒的排名数字,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希望看到的结果吗?没有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教育上,反倒是本末倒置,大搞竞赛,维持着一种虚假空洞的繁荣,如同被挖空了 的雷公塔。
西方的近现代文明起源于教堂和大学,在民国时期,这里孕育了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大学在现代化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孕育思想、新文 化的地方。学者姚国华总结:大学是酝酿、培养现代文明所必需的摇篮,也是陶冶现代人格、普及科学理性的“象牙塔”。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由此可见一斑。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能直接与国家领导人对话,而现在,校长却变成附庸于行政体系的一介官员,实属教育之堕落,国家之悲哀。校长的地位下降,大学教育的倒 退,也是当今“象牙塔”之所以昏黄破败的缘由。笔者认为,之所以有人说当今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当然不是指当今的大学一定要彻底变回到民国时期,而 是指大学精神内涵的缺失,大学没有起到指引时代的作用。这是教育之弊病,也是民族之弊病,一场由内到外的教育之改革,十分必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