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日本的《正论》杂志以“谁最适合做日本的首相”为题做舆论调查,安倍晋三排名第一,而石原慎太郎排名第二。2011年12月30日, 在《朝日新闻》所进行的同类调查中,石原慎太郎排名竟然第一。他还在1999年的东京都知事直接选举中高票当选,2003年力克群雄,以史上最高票308万票再次当选,并在2007年和2011年实现第三、第四次当选,他的人气在日本可谓如日中天。
石原慎太郎1932年9月30日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须磨区,是获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的日本小说家,也是画家,同时还是日本著名右翼保守派政治家。他是典型的新右派,既反对中国也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石原一直否认日本在军国主义时代所犯下的各种罪行,宣扬日本民族之优越性,否定日本战后的民主主义改革,话语中充满种族歧视、蔑视妇女等反人权的论调,有时甚至就是胡言乱语。他不停扰乱中日关系和日美关系的正常发展,2012年4月16日,石原慎太郎在美国表示:东京都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由此亲手酿成了中日关系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最大的危机。
这样一个否定现代民主主义,思想陈旧而自以为是的人,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日本人的爱戴与拥护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石原慎太郎是一个聪明人,他当过小说家也当过演员和电影导演,深知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首先,在文化上,他要扮演一个“父亲”的角色。
在日本战前的男权社会中,父亲是绝对的存在,父亲所持有的伦理观与道德观,是家庭生活中的绝对基础。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是在父权支配下的。在日本社会中,父权大致的功能有四,1、家庭中的专制统治功能,即建立经济基础与维持家庭内秩序的功能。2、文化传承的功能,向下一代传授民族与本家传统文化及家训家规。3、排他功能与呵护功能,防止外部力量侵入,在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和外敌侵入时对家庭成员进行保护。5、完成国家统治的基本构成单位的职能。
这种父权扩大到社会,就是以“父兄”为基本构成的男性统治社会,日本的明治政府是以户主(父权家长)为最基本统治单位进行行政统治的,其从下自上的排列顺序为户主→户长(区、町、村等基层单位的行政负责人)→区长→府县→中央政府→天皇。当时明治政府的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而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实行“地租改革”和“征兵制”,这两项政策的实行,都是通过以“父权家长制”为基础的行政组织实现的,而最大的父权,就是“神圣的天皇”。
日本战败以后,支撑日本日常生活基础的天皇制崩溃,“父权家长制”也在新民法中被废除,而从来没有在市民民主主义运动获得个人自由和自我支撑能力的日本人,会因父权的崩溃而丧失生活的依据与支撑。
深深瞭解日本国民性的美国,保留了天皇本身,并使其“父权”完全象征化与符号化,而美国的意志超越天皇及战败的日本政府。
1945年9月,裕仁天皇亲自到盟军总部去见麦克阿瑟,裕仁与麦克阿瑟的此次见面那张合影使日本人震撼:麦克阿瑟选择了土黄色军服,开着领口,没有表示军衔的装饰或徽章。他直盯着镜头,脸上毫无表情;一只手随意地插在口袋里,另一只手搭在臀部。裕仁在他身旁,只有将军的肩膀那么高,他穿着燕尾服,笔直而僵硬地站着。这张照片引发持续而广泛的议论。人们解读这张照片说:“麦克阿瑟似乎要强调照片中所暗示的令人惊讶的权力差异。”而这种权力的差异,表示美国以取代天皇形成了日本的“新父权”。
石原慎太郎说:战后日本绝对的统治者麦克阿瑟,给予日本人心理的、精神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叼着玉米节烟斗,戴着Ray-Ban墨镜,身着萧洒的军服,身材高大,他来到日本,说日本的精神年龄只有12岁,是非常渺小的存在。我们也只有洗耳恭听的分。由于他在日本的登场,日本建立在男性中心主义上的父性与父权,在刹那间被这个异邦人巨大的存在感吸收、抢夺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为美国制造军需产品中发了横财,他们对“美国所代表的新父权”也有所认同,但是在日本走向独立国家的过程中,与美国的磨擦不断,从60年末代持续十余年的日美纺织领域的“纤维大战”,到80年代中期的“广场协议”使日本经济进入长久的不振,都使日本人对美国这个“新父权”的怀疑不断加深。一种追忆以往父权的“恋父情节”油然而生。日本社会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1982年出版的《中空结构日本的深层》一书中指出:在这里呼喊“父权复兴”的人们,侵入中空结构的空虚中(河合隼雄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构是“中间空虚”),在他们主张“父权复兴”的背后,是希望重新恢复我国曾经存在的父性并将“古为今用”,这仍是与那种怀念“过去的好时代”的老人的感伤结合在一起的乡愁,他们叫着:“父啊,你曾那样强大”,想要复兴过去的父性。最近人们热烈讨论“复活征兵制”,其深层的心理动因也在于此。
1996年,东京女子大学教授林道义的《父性的复权》成了最畅销的书,他从精神心理学和病理学的角度,强调了“父权复兴”的重要。
而石原慎太郎就是要在“缺少父权的时代”扮演一名“日本父亲的角色”。1997年他写了一本书叫《无父国不立》,书中为日本曾有过的充满暴力、战争、专横的父权社会辩护,为在战后民主主义中崩溃的父权权威和古老的家族制度唱起赞美的挽歌,并提倡“父权的回归”,要建立家庭和国家的“司令塔”般的“父权”,以“使我们重新感到悠久、深厚、独特的文化、文明这一巨大的历史的父性存在于我们的背后”。
石原慎太郎不仅写书,而且身体力行地扮演“古老的父亲”形象,他强调维持日本古老的秩序与道德,宣扬父亲必须独裁地治理家庭,父母平等会带来孩子们精神与秩序的混乱。他经常以一个排外民族主义者的姿态出现, 2000年4月9日,他在自卫队第一师团的建队纪念会上讲话,他说:看一看今天的东京,有很多非法入境的外国人,外国人连续进行非常凶残的犯罪活动。现在东京的犯罪形态和过去大不一样了,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发生重大的灾害,预计会发生“三国人”大的骚扰事件,对付这样的事件,警察的力量是不够的,那时我们会请示你们出动。为了东京都民,我们希望你们不仅要救灾救急,维持治安也是你们应遂行的一个重大任务。
他反美,在几乎所有的著作中咒骂美国,说美国在波斯坦宣言中将“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篡改为“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并将美国人撰写的宪法强加给日本人,美国人是破坏日本政治秩序与文化传统的元凶。1989年出版的反美作品《日本可以说“不”》成为畅销书,发行125万册。
他反中反韩,邻国越强大,他反的就越厉害,他挑起钓鱼岛争端,与其说是政治目的,不如说是为了突出他的角色特征--一个排他的日本的呵护者,一个古老父亲的角色。
当日本的一部分人对于“美国新父权”充满怀疑的时候,当邻国日益强大且不时地使他们感到威胁的时候,当传统“年功序列”、“终身雇用”制度不断崩溃,使他们失去了所属感的时候,当他们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走向移民社会,不得不学会与世界上的多个民族在日本这块土地上共存共荣的时候,他们在心理上需要一个古老的父亲,以带领他们走出危机并保存他们的“美德良俗”,给他们巨大的安全感和依托感,于是,具备排外、恋旧、专横、顽固的古老日本父亲性格的石原慎太郎,就被他们选中了。
中文导报:石原慎太郎其人
石原慎太郎,1932年9月30日出生于兵库县神户市须磨区,毕业于一桥大学法学部。日本小说家、画家,同时也是日本著名保守派政治家。早年担任日本国会议员,后退出国政,1999年起连任四届东京都知事。2012年10月25日宣布辞去知事一职,准备另组新党,回归国政。
石原慎太郎少年得志,成为年轻一代“太阳族”的代表。1956年,发表《太阳的季节》,获芥川奖。同年,从一桥大学法学部毕业,从事小说写作和电影拍摄。作为一名全职作家,石原多次宣称自己与三岛由纪夫为好友,但三岛表示自己在文坛没有朋友。1967年,石原接受读卖新闻委託,採访越战,由于此次越战经验而产生了从政的想法。
1968年,石原慎太郎得到弟弟石原裕次郎(演艺巨星)的帮助,成功当选参议院议员,却被当时受欢迎的民歌歌手冈林信康讽刺为“靠著弟弟来参选,是老头才会干的事”。1972年,石原当选自民党众议院议员。1976年,石原首次入阁,出任福田赳夫内阁的环境厅长官。1987年,担任竹下登内阁的运输大臣。在任期间,把驻日美军称作“看门狗”而激怒当时的驻日美军负责人理察·李·阿米蒂奇。1989年,石原竞选自民党总裁失败,遭遇从政生涯中最大的挫折。1995年,辞去众议院议员,退出国政。
石原慎太郎在1999年当选东京都知事,人气高涨。此后在2003年、2007年、2011年,四度当选东京都知事。2012年4月16日,石原抛出“购岛”计划,在中日关系中掀起轩然大波。10月25日,石原宣布辞去东京都知事一职,将组建新政党参选众议员。石原以80高龄回归国政,准备放手做最后一搏。
石原慎太郎是日本数一数二的保守派政治家,四十余年如一日主张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1989年,石原与盛田昭夫共著的《日本可以说不》出版,高扬日本民族主义旗帜,震惊世界。2011年12月2日,石原慎太郎在记者招待会谈到日美同盟的关系实质是说:“迄今为止,日本一直是美国的小老婆。日本的精神性,国家和民族的自主性都受到了掠夺,坦率地说,日本是美国的情妇。”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南方人物週刊》发表了“你不知道的石原慎太郎”的封面专题。石原称自己“不是反美,是厌美,也不是反中,是厌中,美国和中国相同之处在用强压的手段对付别人,总之强权是我不喜欢的”,同时他认为现在的日本“就像一只被阉割掉的狗,对谁都无害”。对于“头号反华分子”的称号,石原慎太郎表示:“我当然是站在共产主义对立面上的。我很喜欢中国文化,但是不喜欢中国的共产主义。我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成熟度越来越高,可能有更多的人会对共产主义有不同的看法。我不反对这个国家,但是只要共产党支配这个国家,那么他对日本就是一个威胁。”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石原慎太郎认为:“我们是按照一般的经济常识来预测中国的,因为中国不是资本主义而是一党制的国家,很多政策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对于这种成功我们很惊讶,但也稍微有些戒备。”他承认:“中国确实经济发展很快,而且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一定程度上,人口就是力量。当然人口多有时候会带来一定困难,可是达到某个水准后,对国家经济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对于日本的侵略战争,他承认“日本的确在过去的战争中為亚洲各国带来麻烦了”,不过“总是维持过去的低头认错姿态,什么关系的发展也不能指望”。他呼吁亚洲各国应当抛弃过去,共同进行全方位经济政治合作。石原强烈主张“历史应当为现代服务”,他支持删除历史课本中包括侵华战争的大部分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他的极右反华反韩言论虽然受到右翼国民的支持,使他在选举中连续获胜,但他的观点引起亚洲国家的非议。特别是石原贯以冒犯中国的言论博取注意,强调日本民族优越性,不停扰乱中日关系正常发展,被视为中日关系中的“毒瘤”。
在中日敏感的钓鱼岛问题上,石原一贯动作频频。1978年,石原慎太郎与自民党青岚会成员发起日本首次“保钓”,募集十几位大学生到钓鱼岛的东南方盖了一座灯塔。2005年5月中国反日情绪高涨之时,石原与民主党议员枝野幸男共同要求日本政府派驻自卫队到钓鱼岛维护主权,并且在5月25日带着国旗驾船登上具有战略价值的“冲之鸟礁”,在岛上挥舞国旗、亲吻土地。更多时候,他为媒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话题。他在《花花公子》杂志的采访中声称南京大屠杀受难者的数字被夸大;在《泰晤士报》的专访中呼吁抵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由是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时日本队被中国球迷攻击。不过,石原此后食言,在2008年出席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并给与正面评价。2010年9月21日,因为钓鱼岛撞船事件,中国与日本外交关係急速恶化。石原慎太郎说,“原本10月要访问北京,现在决定取消计画,不愿去那种不愉快的国家。”2012年4月16日,石原在美国华盛顿访问期间发表演讲时,宣布东京都政府正為购入钓鱼岛,引起中日关系复交40年来的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