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迥异人生:自惭形秽的教授 吃软饭的博士

作者:孙永剑 发表:2012-10-19 14:5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国热”悄悄演变成了“移民潮”。近年来,移民成了热门话题,留学移民、工作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有人说,移民意味着对“讨罪受”的生活方式的放弃、对更“优越”生活品质的追求。随着移民渠道的多元化,人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说起留学移民,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颇让人感慨,他认为:“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满意国内应试教育。虽然孩子年龄过小外出留学也有风险,但他们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偏激。但这大潮下暴露出来的多方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索

日前,记者走访了已移民海外又回国工作的“海归”,又通过skype视频连线了几位在大洋彼岸生活的“优越”分子。他们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碰撞下求生存的人们,他们有追求,也有放弃,在不断索取之后又反覆品尝不得不有所放弃的困惑与无奈。通过他们的口述,你能瞭解和感知真实的移民生活……

或要感谢“八十年代新一辈”

坐在眼前的这位美女名叫石珏,她十分风趣健谈,看上去像是“八五后”,但她自己却不隐晦自己的实际年龄,她是1979年出生的,是个“准八零后”。用她的话说,是在西方留学的经历让她拥有了一个年轻的心态,这才是她永葆青春和美貌的“秘诀”。

石珏大学毕业后曾在国内当过英语老师,后留学法国学习教育学,之后移民加拿大。现在北京某移民中介公司任谘询顾问。她对于在欧洲留学的最大感慨是,和国内的孩子们相比,“那里的孩子们真是幸福啊!“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午3点钟下课,踢球、玩耍,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做的数学题竟然还是“3+4、5+7、8+5”,可是人家的孩子长大了一样很优秀,动手能力特强。这一点给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石珏回忆她观摩法国小学课堂的经历。那是一堂作文课,老师没有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出啥作文题,却发给每个孩子一个很简单的小机械,让他们拆开再装上,然后默写拆装的步骤并总结心得。整堂课上没有一个孩子冥思苦想,或是啃铅笔头发呆,有的则是快乐的欢声笑语。

石珏从事了多年的移民顾问工作,她表示“特理解现在家长们的心情”,那就是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饱受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折磨了。在国外,孩子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发展的。她说起自己在国内读书的小侄女,上学前可活泼了,爱说爱动还跟大人斗嘴,可如今某重点高中,像是换了个人,整日忙于应付升学和考试,鼻梁上架着眼睛,眼睛直直的,小脸蜡黄,身体瘦得像竹竿……

“赶快移民吧!现在的二代移民都生活得特快乐!”石珏嘻嘻哈哈地笑着说,这恐怕要感谢他们的父母20年前的“八十年代新一辈”。是他们勇敢的闯荡,才为下一代闯出了一片幸福天地。“她介绍了几位圈子内的”一代移民,记者通过skype连线采访了他们。

他们曾经是一代人当中的佼佼者。在上世纪的最后那十几年,他们怀揣着国内各大名校的文凭,又凭着出色的托福、GRE成绩,漂洋过海去“镀金”。他们曾是壮怀激烈的一代人,以“时代弄潮儿”自居,对国内平凡、稳定、体面的“体制内”生活不屑一顾,而去追求大洋彼岸那种“打嗝都带巧克力味儿”的生活方式。在他们心中,北美是放飞梦想和捕捉希望的新大陆,那里不仅有美元、西餐和迪斯科,还有高速公路、摩天大楼、曼哈顿,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等世界顶尖的高等学府早已取代了北大和清华……

时光如水,光阴如梭。20年前,他们唱着“金梭银梭”、“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告别故乡,踏上美国的土地;20年后的今天,当他们的子女也正步入豆蔻花季,人到中年的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生活得如何?他们当初的理想成为现实了吗?他们的人生经历迥异,或已移民加入美国国籍,或仍在为得不到绿卡而惶惶不可终日;或事业有成,或一事无成;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已为人父母。他们面前的道路依然漫长……

自惭形秽的美国教授

刘旭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4年赴美,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已加入美国籍,如今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终身教授。

刘旭的家乡在河北省邢台的农村地区。在家乡人眼里,刘旭真不愧是山鸡里的金凤凰。在他们的想像当中,能在美国当教授的人,一定是呼风唤雨,过着天堂般的日子。然而,他们失望了。在刘旭的口述当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今年初,他接待了一位光腚时的发小。这位发小如今已自当老板,在家乡开了一家陶瓷公司。然而,一夜暴富的发小还不满足,他查阅了美国移民政策,根据其EB-5投资移民项目,投资50万美元,创造10个就业机会,不需要英语考试,不需要等待,就可移民美国。他以50万美元投入位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石油开采项目,于是,全家获得了美国绿卡。

当“一步登天”的发小神气活现地出现在刘旭面前时,竟让身为教授的他自惭形秽。“兄弟我现在是美国人了!”发小爽朗地说。按照家乡的习俗,刘旭作为地主少不了请发小到当地的中餐馆搓一顿,席间,发小喝了点酒,便吹嘘他日日如何挥金如土,如何挣大钱,他在家乡的厂区如何气派等等。饭后,发小提出要去刘旭办公室参观一下。刘旭起初揶揄着说办公室寒酸得很,不便接待,但架不住发小一再坚持,便带他步行前往。一路上,发小还哥长哥短地夸刘旭做人低调,一定是真人不露相,还阿谀着提出邀请刘旭回乡讲学、当客座教授等等。等进了刘旭的办公室才发现,原来那只是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面杂乱地摆放着电脑和资料,连张沙发都没有,显得十分寒酸。发小在办公室里坐了会,几次欲言又止,弄得气氛很尴尬。临别时,刘旭再三相送,均被婉言谢绝,弄得刘旭好不自在。之后,发小再也没联系过。

说到这儿,刘旭有些激动了,他对说,在美国当教授,是很务实的,不是为了虚荣,更不是为了汽车洋房,而是为了真正地做学问。“这就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刘旭稍平静了一会继续说。他认为,中国人就是太浮躁、太讲究表面文章,而美国人则完全相反,他们整日忙于研究学问。到美国这么多年,很少看到美国人请客送礼讲排场。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做出世界上最好的iPad电脑、iPhone手机、最好的汽车,而中国人只能干来料加工,充当世界工厂。

刘旭承认自己的说法有些过激,但他同时直言,他瞧不起那些挂着“美国某某大学客座教授”的头衔,整日游走于国内各大学之间,以办讲座为名大把捞钱的人。他认为,这些人都是在美国“混”够了,又回去忽悠同胞。

牺牲自我的家庭主妇

刘旭的爱人孙晶还是很为丈夫感到骄傲的。她感谢丈夫的勤勤恳恳和在大学里的优异表现,使他们一家在美国获得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安逸的生活,过得很踏实。去年,他们按揭购买的大house已经偿还了全部贷款。家里有房有车有绿地,是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

作为家庭主妇,毕业于北大的孙晶彻底牺牲了事业,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同时更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生于1995年,也就是他们到美国的第二年。那时,他们还都是学生。如今,大女儿已经读高二,也许是继承了父亲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她的数学成绩极佳,在校内的历次数学竞赛中均拔得头筹,还多次到首都华盛顿参加全国性的数学竞赛,均名列前茅。小女儿生于2003年,生性淘气活泼,但思维富有创造性,这表现在爱画画,勤动手,但功课不是很好。尽管如此,孙晶还是骄傲地说:“中国孩子的数学,不好也好!”但唯一令孙晶隐隐不悦的是,两个女儿的汉语都很差,只能简单听说,而用汉语读写根本不行,这一点令作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她感到非常遗憾。

中国人都有名校情结,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考上哈佛、耶鲁、麻省理工这样的顶尖名校,因此在功课上对孩子抓得格外严,只要孩子能考上名校,花再多的钱也愿意。而美国人则随意得多,他们择校的原则往往是“离家近”。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美国社会其实并不另眼相看,美国孩子一毕业就凭藉管理方面的才干进入管理层,薪水待遇也高一大截。而中国家庭的孩子,天生内向,甚至哈佛毕业也未必找得到工作。

“在美国,每个孩子都有权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成长道路,这与我们小时候在国内所受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孙晶深有感触地说,美国人很愿意瞭解和接受别人的文化,心宽,因为美国从来就是个各种肤色的人生活在一起的。但中国人有些思想深处的东西是根深蒂固的,要想真正融入美国社会还需几代人。

“其实,对于两个女儿来说,她们就是美国人,那就是她们的生活和表达方式。”孙晶不无骄傲地说。

“吃软饭”的留美博士

如果读完了刘旭和孙晶夫妇的故事,就认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都能过得体面和富足,那就错了。他们当中其实不乏壮志难酬、默默无闻的平庸者。

45岁的黎刚于1997年赴美,攻读了数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到纽约,在美国某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薪水颇丰。但好景不长,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后,美国经济开始走下坡路,黎刚的好运也随之结束。失业后,虽经多方努力,但他再也没能找到工作。其中有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也有他自身的原因,他好面子,不愿干基层工作,而他所攻读的数学专业在实际工作当中又很少派得上用场。随着年纪增长,黎刚在人才市场上越来越找不到位置,最终,他索性放弃了,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和妻子生了两个女儿。好在当护士的妻子是个善良的中国女人,一个人的虽然工资微薄,但省吃俭用也能养活一家人。

“起初,日子是真的难熬啊!”黎刚回忆道,“我一个大男人,整天憋在家里,靠妻子养活,这用咱中国人的话说,叫做“吃软饭”。后来,随着两个女儿出世,黎刚也就慢慢适应了家庭妇男的生活,孩子小,总得有人带啊。黎刚逐渐从自责的心态中解脱出来,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生活似乎可以重拾欢乐了!

妇唱夫随的经济适用男

刘书在国内时曾经有过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在国内时,他是工科硕士,1999年前后他曾在IBM公司当工程师,月薪为税后8000元,还经常到美国出差。但如今,这一切的辉煌只能成为他闲暇时的回忆和慰藉了。他起初根本没有到国外生活的打算,但2000年,他新婚的妻子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的杨清成功地申请到加拿大某大学医科的奖学金,他也只能妇唱夫随,辞掉工作,办了个陪读与妻子一同来到美国。原打算到加拿大后凭着在IBM工作的背景再找份工作,可到了加拿大才发现,妻子读书的那个位于魁北克省的小城市,实在偏僻得很,而且人口稀少。那里别说找个大公司上班了,就连找个中餐馆打黑工刷盘子都找不着。

都说加拿大是实现梦想、造就人才的地方,可刘书满心的抱负到了加拿大却无用武之地,于是当起了家庭妇男,白天洗衣做饭,晚上搂着妻子缠绵,天天如此。很快,妻子怀孕了、分娩了,他也就死心塌地地守在家里当经济适用男。两个孩子都是男孩,渐渐长大了,经常打架,不光自己打,还跟邻居家的孩子打,给赋闲的刘书惹了不少麻烦,也带来了不少乐趣……

不过,妻子的事业倒是如日中天。妻子读书的天分很高,不仅攻读了医科博士,还拿到了医师执照,如今年薪达20万加元,一家人住洋楼,开豪车,过着幸福的生活……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