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杨修测字的故事,杨修是曹操手下的一个文官。一天曹操派人送来一盒酥饼,并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接到这份礼物后当场把这盒酥饼分给在场的人吃了,曹操知道后问杨修为什么这样做,杨说:“你不是写了一人一口酥吗?是你叫我这样做的呀!”曹操笑而不答。第二次曹操叫人修建一座庭院,在经过院子大门时,曹操取笔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第二天杨修就叫人把这个门改小了,曹操知道后又问杨修为何要这样做,杨答:”丞相是嫌这个门太大了,我按您的意思改小一点”,曹操心中不快。第三次曹操在一次征战中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军队扎营后左右为难,众官都着急万分,某天晚上曹操突然传出“鸡肋”的口令,第二天杨修即下令军队撒退。曹怒问杨:“为何没有我的命令而擅自退兵?”杨答:“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丞相不是有退兵之意吗?我是按您的意思做的呀!”曹操大怒,终于以扰乱军心之名杀了杨修。
从“一合酥”想到“一人一口酥”,从门中之“活”字想到“阔”字,从“鸡肋”想到退兵,我们不得不佩服杨修的智慧机敏,也算得上一位测字大师了,在那个科学、经济都较落后的时代,杨修的测字术能达到这个高度也真是难能可贵了,只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会保护自已,落得这样一个悲衰的结局,令人痛心。但这毕竟是一部演义,历史上未必实有其人,与其说杨修会测字,不如说罗贯中会测字,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情况:
1、测字术古已有之,而且在当时很盛行,预测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以上杨修就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来测字。而且思路很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2、测字术在古代曾有过较高水平的发展,决不亚于今人,而且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测,如从拆字,组合、会意等方面去展开思路。
3、古代的测字范围和功用更广更宽,运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以上杨修就把测字术用于日常饮食起居、生产建设、行军打仗中,运用面很广。
4、一个人不论有再高的本事,都要学会谦逊做人,韬光养晦,保护自我,否则易引火烧身,把自已推入危险的境地。
这个故事,不论从哪个方面,对我们学易和做人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为什么通过汉字可以测准事情呢?测字的内涵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文字的起源可追朔到上古时代的苍吉造字,当时是一种象形文字,到了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了,从甲骨文、金文、篆文的书写来看,有很多文字还保持着象形文字的样子,就象一幅图画,是一幅高度浓缩、概括的图画,如“人”字,“酒”字,“车”字等。从这些字的形态来推测,中国文字最初的来源,是劳动人民用来记事、表达思想、感情的符号。最开始是一幅画,然后逐步演变成线条的组合,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这便是文字了。因此可以这么说,每一个文字都包涵了一种事象,一种思想意识,一种诱导力量在里面,这些信息最初来源于生活、生产和人的思想意识,由于文字是用来记事和表达思想的,是有了人才有文字,人又是一种高级生命,是有思想意识的,人的思想和自然是相通的,所以文字的内含也是与自然相通的,它能反应自然规律和人事变化。
综上所述:文字是一种载体,是人的、事的、自然的信息载体。一个偏旁,一个字,一段话都是一种信息载体。如“仙”字,代表在“山上修道的人,山人、道士等”,“佛”字代表已经不是人了,超越了人的层次了,高层次的,有“不是常人”之意。“道”字代表“追求最开始的、最原始的、走向最初的”之意,“语”字有“我张开口说话”之意。
文字的创立,从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到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经历了数万年的演变(可能更长),跟着历史的变迁,打上了各个时代的烙印,也凝聚了无数人的思维信息,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延续下来的,文字与人类社会早已息息相通了,与自然也相通了,文字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一个静止的符号,它已经注入了灵性,是能够通灵的、具有生命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