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就是中国古典舞,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舞蹈,有其发展演变过程,从歌舞到戏曲,再提炼出舞蹈,然后舞蹈再吸收不同艺术的东西,丰富了自己,使中国舞在当今成为非常主要的舞蹈派别。
开端于五帝
追溯中国舞的起源,最早的记载的是在五帝时期,那时是中华文明初始,是半神文化的开端,也是鼎盛期间流传下来的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至今仍受益无穷。黄帝发明的“黄历”记日法一直沿用至今,仓颉造字等等传说至今为人传颂接纳,而舞蹈更是应时而生的不可缺少的一项。
史书中记载,五帝和商周时期有所谓“六代之乐”,即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尧帝时期的《大咸》、舜帝时期的《九韶》、禹帝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主要用来教化贵族子弟,具史诗性的乐舞形式。
源于敬天颂神
古籍中记载了不少乐舞的起源传说,仅在《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一篇中,就有如下几则。
古帝颛顼在登帝位时,听到四面八方熙熙锵锵的风声很好听,就令飞龙仿效风声创作了“乐”,又令一人率先做乐工,造出乐舞。颛顼把这个乐舞叫做《承云》,用来祭祀天帝。
古帝喾令乐官咸黑创作歌曲《九招》、《六列》、《六英》,又令垂创制了鼙、鼓、钟、磬、笙、管、篪等乐器,吹打起来十分动听,凤鸟锦雉随着乐声跳起舞来。帝喾很高兴,就用来歌颂上天的功德。
尧立为帝的时候,命质创作乐舞,质模仿山林溪谷的天籁音响制作了乐歌。重击轻打石刀石斧,模仿天之玉磬的声音,于是百兽都跳起舞来了。
从仅吁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乐舞本是“天籁之音”,人们只是通过“乐工”(当时的乐工也皆是神人)取录而已。这些乐舞用于敬天地、颂贤德、教化人的道德。这就是中国舞蹈的精髓。
其后经千百年而流传不衰的《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阵乐舞》等等乐舞,皆是敬天、颂神、歌唱贤德,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根本--“信仰为本,道德为尊”,这也是应承中华神传文化的经典。
盛行于汉唐
舞蹈是动态的,历代传统文化中,都没有完整留下整个运动过程,只留下些文字、壁画、绘画,或是在出土文物陶瓷品上绘制的关于舞蹈的形象和场面。但实际上,舞蹈在民间或宫廷一直都吁在,盛行于在汉唐时代。传说中汉朝赵飞燕能作掌上舞,而唐朝杨玉环,在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如此的描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到了宋、元朝,因战争比较多,舞蹈就逐渐不盛行了,而兴起了戏剧,如杂剧和元曲。虽然那时歌舞不太盛行,但却被吸收到戏曲当中;明清也是这个情况。
在七十年代,一些艺术家到莫高窟参观以后,根据壁画上的舞姿、动律和佛的造像,编排成舞蹈,也叫敦煌舞。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女子独舞《敦煌彩塑》、和七十年代出来的舞剧《丝路花雨》。后来有人根据秦兵马俑编出“秦俑魂”,还创作了“仿唐乐舞”。这些都是舞蹈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对历史及一些文字或绘画资料进行研究后,创编出的舞蹈、舞剧,这些也是古典舞的一部分。
重身韵身法
纽约首届“全世界中国舞舞蹈大赛”评委曹逸女士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国舞的特色。她说,古典舞的动作就是“拧、倾、圆、曲”,以圆来说,又和其它舞不同,例如其它舞只有平圆,古典舞还有立圆,翻身是立体的圆,而不是平面的圆,还有阿拉伯8字的圆。这些是中国古典舞的特点。
中国舞和其他许多舞蹈的产生是一样的,人们高兴了手舞足蹈,根据不同的生活背景产生不同的舞蹈。例如西方最经典的芭蕾舞;而中国除了古典舞外,还有不同的民族民间舞。
中国古典舞吸取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特别注重身韵身法,身韵就是人的神情和心意要表达的东西;而西方的芭蕾舞,就那几个标准动作,到位就行。古典舞不同,它有一个特质,有不同场景的表达,内涵深。身法指外形动作及韵律、身韵。
中国舞讲究手、眼、身法、步,还讲究形、神、劲、律;这些就构成了中国舞的重要表现手段,作为身韵的基本要素。形指外在动作,包括姿态、动作以及连接,连接动作实际上是韵味非常充分表现的东西,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的中间过程,就是最具古典舞的韵味特点的部分。神就是起主导作用,要表现悲或喜、怒或乐,表现人物特征、情节故事。通过这些,可以感受中国文化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