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滔滔洪流般的银行贷款拯救了中国经济,相比之下,2012年的贷款规模连涓涓细流恐怕都算不上。
7月份新增贷款下降到5,401亿元(合849亿美元),比6月份的9,198亿元还要低。在市场期待中资银行发出向刺激模式转变的信号之际,这个数据让人相当失望。企业债券发行量增加抵消了贷款下降的部分影响,但不是全部。
贷款水平低的一个原因是财富管理产品为中国银行系统带来的新变化。此类理财产品通常为短期投资品,能为储户提供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回报。据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研究中国银行业的分析师朱夏莲(Charlene Chu)估计,二季度末大约10.4万亿元投资于理财产品,相当于银行存款的11.5%。
理财产品的结构经过了特别设计,能够确保资金在季度初离开账户,在季度末监管机构进行季度检查之前再及时回到账户上。自2011年初以来,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季度贷款模式。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存款减少损害了银行的放贷能力。最后一个月,存款数量反弹,贷款规模也随之反弹。7月,这种模式同样明显,7月存款数量下降了人民币5,006亿元。
如果只是存款不足的问题,那很容易解决。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帮助银行释放更多资金用于放贷。中国银监会也可以放松对银行贷存比75%的监管标准,允许银行提高贷款在存款中的占比。
但是,货币市场利率仍然受到抑制,7月份的回购利率平均为3.5%,6月为3.1%,这意味着流动性并不是主要问题。对中国的决策者来说,更令人担忧的解释是,中国企业的贷款需求不足。这与利润下降和产能过剩加剧的证据相符,而利润下降和产能过剩都会损害借贷和投资的积极性。
如果私营部门对贷款的需求不足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放宽银行流动性限制并不足以解决问题。中国政府已经两次降息。如果贷款需求没有回升,中国可能将再次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