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12-07-12 20:18:30作者:杨浩
据《苹果日报》报导,目前中共十八大高层人事安排之争正白热化,传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是下届政治局常委热门人选之一。发生特大死亡事件,势必对张高丽的仕途产生影响。(网络图片)
【看中国记者杨浩综合报导】6月30日,天津蓟县莱德商厦发生火灾夺走许多人的生命。然而,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再三强调,天津全体党员干部要高度统一口径,一致对外,促稳定、求和谐。并下禁言令,不允许任何人谈论这场火灾死人话题,否则以党纪国法论处。为此,有媒体指,媒体作为报导事实、调查真相的独立机构,和公民一样,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拥有天然的质疑权;还有评论认为,舆论监督的坐实,以法律的形态得以确认,而不是官员的个人态度;更有媒体指出,张高丽因惧怕舆论和民众曝光实际死亡人数影响到他的仕途──进入中共十八大政治局常委而采取铁腕扼真相。
官、民媒体统计死亡人数反差大
中国记者调查网7月7日凌晨专电指,6日下午3时半许,天津市蓟县举行哀悼仪式,以悼念在该县莱德商厦“6.30”特大火灾事件中罹难者。据知情者透露,在这次灾难中先后至少有378人丧生。而官方只是将当初的死亡7人改口为死亡10人,轻伤16人。
《新京报》7月9日报导,6月30日天津蓟县莱德商厦发生火灾事故,造成10人死亡16人受伤。目前,已有9名伤者出院,10名遇难者的遗体已火化。报导还指,警方称,个别网民编造传播谣言,已对其进行处理,当事人已承认夸大死亡人数。
海外媒体BBC则指出,蓟县大火,怪异事情颇多:“一个5层楼的当地最大商贸中心,正值周末和暑假,营业员都有120名,你说顾客才50人,每层才10个,不符合逻辑和常例。而且不少当地人都表示当时商场人非常多。”新浪微博上流传一个视频,火灾后,商场门外停放的各种车辆,足以让人怀疑这么多的车被撂在这儿,车主在哪儿呢?
天津北方网消息称,事故发生后,市委书记张高丽、市长黄兴国多次批示,市委、市政府多位分管负责同志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灭火救援和善后工作;市有关部门和蓟县分别成立7个工作组。美国之音指,有网友质疑:10人死亡,16人受伤的事故需要“7个工作组”么?
为仕途 张高丽铁腕扼真相
火灾次日,在《天津日报》、《今晚报》和《每日新报》的版面上,均未出现与此火灾相关的图文。
不仅如此,火灾后蓟县当地政府还通过各种紧急应对处置方式,拒绝新闻单位介入调查采访。记者前往当地进行采访也遭驱赶,并强调,必须以政府“通稿”的形式统一口径报导该火灾情况,否则一律追查问责。
人民网〈天津蓟县6.30火灾 记者采访被跟踪〉也因为写出一句“当地群众对火灾事故的伤亡人数存疑”而链接失效。
据报导,官方给死者家属封口费61万元。中国记者调查网还指出,一名当地机关干部告诉记者:“有关领导已经下了禁言令,不允许任何人谈论这场火灾死人的话题,不准参加悼念仪式,否则以党纪论处!”同时,在悼念现场,有多名民众遭便衣人员秘密抓捕。在政府的高压之下,当地民众几乎出门就提心吊胆,担心因出言不慎而遭便衣跟踪。除了断网外,有不少人已经因为讨论事件遭到拘留。另有传言指有网民在百度网吧上讨论事件后被“请饮茶”;更有网民在透过微博张贴照片,指有逾百辆坦克、装甲车驶在津蓟高速上。
信息全球网络化 人人都是记者
张高丽一再强调,天津全体党员干部要高度统一口径,一致对外,讲大局、保民生、促稳定、求和谐。下禁言令:不允许任何人谈论这场火灾死人话题,不准参加悼念仪式,否则以党纪国法论处!
张高丽敢封杀媒体,与中宣部指示有关。2010年7月,中共中宣部发出禁令:“禁止异地负面报导,禁止报导公检法等部门的负面新闻,禁止采用『报社通联』稿件,突发事件需用新华社稿件。”
然而就连北京喉舌《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也在新浪发贴指,“不管这些存疑有无根据,都再次显示,官方的公信力已经弱到了什么程度。”
作者练洪洋在观点中国网站撰文〈异地监督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一文指,在信息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在民智已经开启的今天,人人都是“记者”。舆论监督的坐实,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制度层面,以法律的形态得以确认,而不是官员的个人态度。
BBC指出,媒体作为报导事实、调查真相的独立机构,和公民一样,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拥有天然的质疑权。并指出,在一个“夸大有罪,瞒报有功”的国度里,真相被埋葬是常态,真相在阳光下行走反而显得有点奢侈。没有质疑,就没有真相和进步。
据《苹果日报》报导,天津蓟县大火的处理,如同过往大陆频发的特大灾难一样,反映了当局地方统治者掩耳盗铃的心态,他们至今都未意识到,在信息流通、互联网发达的今天,用高压手段禁锢真相、打压民众的质疑和表达,不但无助于维稳,更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
同时指出,目前中共十八大高层人事安排之争正白热化,传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是下届政治局常委热门人选之一。发生特大死亡事件,势必对张高丽的仕途产生影响。这或许可以解释,当局为何如此惧怕舆论和民众介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