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关于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的纪录片《从未抱歉》开始在德国上映。德国之声记者在波恩的一家电影院采访了该片的观众。
由美国导演兼记者克莱曼(Alison Klayman)拍摄的纪录片《从未抱歉》于6月14日在德国院线上映。该片记录了中国维权艺术家艾未未的维权历程,也涉及到了他个人生活中一些鲜为人知的部分。 德国观众对该片有何看法?德国之声记者在波恩的一家影院进行了采访。
雷克斯影院(Rex-Kino)坐落在波恩安德尼希区(Endenich)的一条普通的街道上,这家影院规模较小,主要放映一些小众电影,《从未抱歉》也在它的放映计划之列。由于该片的上映时间恰好与欧洲杯比赛重合,因此影院大厅显得较为冷清。票房工作人员表示:“一般来说,政治类影片的观众比较有限。而且又是欧洲杯期间,这种情况很正常。”
观众对艾未未和中国感兴趣
中国维权艺术家艾未未
观影前,记者采访部分观众:他们是怎么样知道艾未未的,以及他们为何打算来看这部影片。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表示:他们是从报纸和电视等媒体的报导中获悉艾未未的消息的。至于观影的原因,有部分观众是出于对艺术的兴趣。
一位受访的较为年长的女士说:“我的女儿送给我了一本介绍伦敦艺术展的册子。因此,我对艾未未产生了兴趣。”另一位生活在德国的韩国观众表示:“我自己也是一名艺术家。因此我对艾未未一直很感兴趣。当然,我对中国的发展和政治很好奇。(我也很好奇)中国的艺术家怎么创作。”
也有观众是由于在艾未未身上所发生的事情,才产生了观看电影的兴趣。一名观众说:“他在他的国家过得很艰难。我很好奇,《从未抱歉》将表达什么。”
另一名年轻观众表示:“因为我昨天在《明镜在线》读到了该片的介绍。人们能从这部影片瞭解(汶川)大地震的情况,这就是我来看的主要原因。”
当然,一些观众不仅对艾未未其人感兴趣,而且对中国也很好奇,因此选择来到影院。一位受访的中年男子表示:“我听到了许多关于他的消息,但是对很多事情还不是很理解。所以,我想也许通过这部影片能够更好地瞭解这个国家,以及瞭解他(艾未未)做了什么。”
一位去过中国的女士说道:“我对中国很感兴趣,因为我在那里呆过。”她接着补充说:“我曾住在那里,所以我对中国的印象可能和没在那里呆过的人的印象有些不一样。我非常非常愿意在那里生活,我瞭解到了中国人很多积极的方面。我对政治不是很关心,更多的还是对这个国家和它的人民感兴趣。”
《从未抱歉》记录了艾未未的维权历程
深受触动
整部影片时长约一个半小时。在观影过程中,一位坐在记者附近的女士,不时因为情节的起伏而发出唏嘘。电影散场后,记者采访了这位女士,她似乎有些哽咽,反覆表示:“影片很触动我,我被影片深深地打动了。我需要一些时间来回味这部影片。”
一名年轻观众认为该片非常有趣,他通过影片瞭解到人们如何通过艺术与国家体制作抗争。他觉得艾未未敢于挑战官方,他反对不公正,致力于为人们争取更多的权利。至于艾未未的艺术,他说:“艾未未在伦敦展出的《葵花籽》,和图画不一样,人们甚至可以走在上面,能直接地触摸和感受,我觉得这很有意思。”
另一位观众认为中国这个国家的特质充满了矛盾:“这个国家很不可思议,我觉得有很多很矛盾的地方:共产主义,却又非常资本主义;富有创造力的人民,却又有那么多压制;有极多的财富,却也有那么多的贫困。我觉得这是一个矛盾的国家。”不过,他认为自己对中国的瞭解还不够多。但这部影片还是解答了他的一些疑问,尤其是关于艾未未的艺术,他说:“ 我终于理解他做的一些事情了,比如那些葵花籽。原来我不是很瞭解,但现在就明白多了。又比如那个花瓶:他把那个花瓶打碎了,这和政治有关,也和人有关。我对中国的瞭解增加了一点。无论如何,对我来说这部影片值得一看。”此外,他还表示艾未未是一个独特的、富有创造力的,且相当真实的人。
片中记录了艾未未以葵花籽创作
把艾未未还原为人
“真实的人”,这也是《南德意志报》对该片的观点。该报6月14日的一篇评论指出:“很明显,影片对艺术或是政治着墨不足,而是重点介绍了艾未未这个人。” 文章指出,影片中的艾未未不仅是一个受到迫害的“国家敌人”,更是这个人民共和国的超级明星,他还拥有一个漂亮的情人。 艾未未曾在英国记者的采访中,就私生子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当然有些时候,我的妻子还是会对此比较介意。”这个采访也被记录在了影片里。
该片导演克莱曼在接受德意志广播电台的采访时表示,影片除了记录了作为艺术家和维权人士的艾未未以外,还刻意刻画了他人性上的弱点,比如涉及他私生子的部分。这些缺点把艾未未还原成人,在这之前,他多少已被偶像化了。在被问及艾未未是否爱慕虚荣的时候,克莱曼认为:所有的艺术家都很自我,但这不是推动艾未未做这些事情的力量;如果他只是爱慕虚荣,那他本可以用别的更简单的方式进行炒作,不必冒这么多风险。
原标题: 《从未抱歉》:还原艾未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