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娘跟我说,邻居大叔家有几亩地,玉米苗出的不齐,我们应该帮点忙,免得误了农时。
我非常爽快的就答应了,换上干活的衣服,坐上马车就和他们一起到大地去了。到那里我看到大叔家雇的三个人正在移苗,我和叔叔一起浇水,母亲和婶婶培土。
我们从马车的大罐子里放出水来,用小桶盛着,拎到刚被移过来的玉米苗附近,用小盆给小苗浇水。
看着这些被移过来的小苗,我心中充满了一种怜爱:它们虽然是植物,表面上不会说话,但是看我们给其它浇水,它们肯定是高兴的。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是多么的需要呵护呀!只有呵护它,最终才会结出那饱满的果实。
望着眼前的群山和眼下无数的幼苗,我想起了自己。自小,我从出生那日开始,就受到来自别人的呵护。也许这个“别人”是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亲人以及朋友。那么今朝当我长得大一些了,能为别人做点事情的时候,我也应该尽自己的心,尽量的对别人好。“知恩图报”乃中华五千年承传下来的一种必须遵守的“礼数”和责任。“忘恩负义”者那是小人之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都尽己所能的做我能做的,善待别人。
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能做大事情的人,都会注意身边的一些小事,因为这些小事恰恰能折射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表现。如果一个人在小事或者发生在身边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做的都不好,都不到位的话,那他即使一时间做成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也终究不会长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何况处于这个复杂乱世中呢?!
说到这里,我也顺便说说为啥这个系列都写着一些在别人眼里看都是十分不起眼的“小事“呢?其实我的系列很多,笔名也很多,在不同媒体上都有。在这里我只是想通过一个比较“生活化”的系列,写出一个人的经历和思索。
古人云:“人情练达皆文章。”而且从历代文人留下的墨宝也好文章也好,看内容多半都是随手而写的便条、请柬、书信等平时常见的格式。虽然也有那种气势恢宏的长篇高论。可是那种极其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字,现在读起来依然很能感动人。
写文章的人,不是写作机器。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作为一个人就会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的家庭琐事。不同的是,他能把那些或高远或平实,或宏大或琐碎的事情用笔,经过头脑的加工,最终以文章的方式表述出来。也就仅此而已,没有啥神秘的。
基于以上的考量,我决定写这个系列,目地就是通过这个系列展现一个长期写文章的人有血有肉的可亲可近的一面。去除“老学究”式板着面孔不容易接近的弊端,表现一个真正“垂纶长川”式的写作者,也许就毫不招眼的存在于大众之间,写着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字,倾诉着大众的心声,展现着大众的期望……
苗,虽然是移过来的,但是经过浇水般的呵护之后,也会在新的地方扎根、成活,最终结出那累累硕果。对于写作也是如此,虽然我十年前开始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在朋友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也在写作水平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虽然目前还有很多不足,我想不管怎样,我会尽全力,用我的文字来回报大家的知遇之恩!
点击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