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做研究,最不愿意做预测。我以为这是很无聊而且没谱的事——对政府来说,该干嘛干嘛就是了,该做的做了,结果就顺理成章,预测有什么用?即使那些所谓的权威经济研究机构,不管是国际组织、金融机构还是咨询公司,预测数据也是随时变来变去。只不过人家本来就是“预测”,代表了当下的一种看法;而我们却往往信以为真,把预测作为指南,或者目标,反受束缚。
不过现在,居然也违反自己的习惯,胡乱预测一下:今年我国外商投资将下降10%左右,非金融类外商投资约在1050亿美元上下(去年是1160亿美元)。
这不是用模型测算出来的,也不是抽样调查出来的。但有实证调研,也有自己长期跟踪研究的感觉。
原因有几个:
首先是经济紧缩。国内经济增长减速,滞胀苗头出现。减速是政府有意为之,但也有很强的市场因素。虽然今年一季度表面统计数据还在8%以上,但宏观经济的寒意很多企业都已经感受到了。春江水暖鸭先知。内需不振,外需下降,外商投资作为最敏感的市场要素首当其冲。况且,制造业外商投资前几年就在下降了,今年只有更差。连我们自己的企业都在逃离实体经济,退出实业,这时让外资来顶缸,不可能吧?
其次是投机空间缩小,投机资本减少进入甚至在净流出。虽然各方对于外商投资中“热钱”到底有多少、占多大比重分歧极大,但不可否认的是,肯定有,并且规模不会小。个人保守估算,与房地产泡沫、人民币升值套利等有关的外商直接投资,大概每年在300亿美元左右。而这部分资金,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外界担忧人民币升值是否能一直持续的情况下,会受到很大影响。去年底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净流出,应该就是这种现象的直接反映。
第三,缺乏投资热点。本人好歹做此研究多年,对行业、市场有些了解,如今盘点来盘点去,没有发现投资热点。以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以国际资本的活跃程度,不管怎样外商投资都还会保持一定规模,但若要保持高水平,则需有新的市场突破和投资热点。但目前看来,制造业、服务业、甚至农业,都没有可以成为投资热点的产业和地区——严谨点儿说,不是没有,有,还多的是,笔者做过调查测算,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不说银行、保险、电信、交通、物流等,汽车、石化、轻工、服装、食品、农业等也一样),都还有巨大的外商投资空间,但是让政策限制给掐死了,掐死了也就等于没有。况且,由于企业发展环境在恶化,我国实体经济在萎缩,民营资本都在退出实体经济领域,外商投资当然也会对此深有同感。即使外商还不会大规模撤资(确实很多跨国公司为了战略利益必须留在中国市场),但要想让他们在这时扩大投资,怕也是勉为其难。
第四,制度环境收紧。在市场环境不利的情况下,近年来我国的外资制度环境也在收紧,如美欧日等国商会普遍反映的“中国投资环境恶化”。本人也曾做过专门的投资环境调查,证实外商反映并非夸大其词,甚至以本人的观察了解,实际情况可能比外商反映出来的更糟。并不是取消优惠政策的问题,而是在一些新出台的政策上对外资形成了歧视待遇,在某些具体管制上对外资也越来越多限制,连舆论环境也在恶化。
或许有人会说,外商叫苦是为了要政策呀,他们不是一边叫苦一边扩大投资吗?如果真这么认为,那可是有点儿自欺欺人了。不错,单看数据,前两年规模都不小,还增长着呢,但再分析一下结构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制造业外商投资一直在下降,服务业投资增长中基本是房地产投资增长,不能说我们最需要的外商的投资意愿和投资实绩都很高涨吧?而来自于欧美日的投资更是惨不忍睹,每年投资总额仅150亿美元上下,占我国外商投资的12%左右,占这些国家对外投资的比重更是只有1%左右(日本因为地缘关系,对华投资占其对外投资的比重要高一些,在5%左右)。考虑到这些国家的对外投资能力,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您不觉得这种数据对比很让人无语吗?
正因为如此,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在全球跨国投资中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虽然吸收外商投资的规模增长,但占全球的比重却在降低。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在当年全球外资流入中所占比重90年代中期曾经达到11.2%,占发展中国家的近40%;而2007年仅占全球的4.6%,占发展中国家的16.7%;2008年占全球的6.4%,2009年占8.7%,2010年占8.9% ,2011年占8.2%。
从投资来源看,发达国家外商对华投资连绝对规模都有所降低。根源不在于这些国家的对外投资能力,而在于我国的吸收能力和竞争力。欧美日对华投资最高时曾占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31.8%(1990年),2000年占28.9%,2007年降到12.0%,2011年占13.5%。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投资在远离中国?
所以我说,骗得了自己骗不了资本。不要再沉浸在外资大国的虚妄中了,看看真实的现实吧!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外资部主任、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