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鱼是人类餐桌上重要的佳肴之一。但在唐诗中经众多诗人巧妙运笔,鱼入诗却另有寓意,颇显奇趣。概括起来,其寓意有四种情况:
一是祈望作官,营求富贵。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年逾四十四岁的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孟浩然西赴长安,作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献给宰相张九龄,诗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直率地表达不甘平居闲处,有负当前“圣明”之世;同时暗示无人援引,以“羡鱼”表达徒有从政的愿望而已。
后因朝中权贵相争,孟浩然奔走权门求官的希望落空,遂返归故园隐居,成了著名的田园诗人。
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高适,早年性格落拓不拘小节,虽然寒窗苦读而多年屡试不第。据《旧唐书.高适传》载,他热衷功名,自称“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一直熬到三十多岁,未得科举入仕。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高适得宋州(今河南省商邱市)刺史张九皋荐举,授封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县尉,自此开始了仕宦生涯。
更奇特的是,一生“羡鱼”至老而求官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人曹松七十岁才考取进士,任宫廷秘书监正字,可算是唐代独一无二的高龄进士。
二是仕途坎坷,沉浮难测。
大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安史乱起,四十七岁时辞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携家离京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检校工部员外郎,二年后辞职离蜀东归,途中困顿留滞夔州二年,写出《秋兴八首》。其中第四首有“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抒发身居秋江如同鱼龙一样,寂寞蛰伏凄冷的夔州,却又眷念长安旧居的复杂心情,进而感叹一生坎坷,世事莫测,故国难归。
诗人张若虚只任过兖州兵曹,窥察仕途难以擢升,他作的《春江花月夜》流露出官场失意,空虚落寞的愁思。诗中有“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意谓诗人再有本事,也跟鸿雁、鱼龙的命运相似:鸿雁是飞得远的,但也逾越不过月光;水底的鱼龙怎么拚搏也掀不起巨浪,难有出众的作为,他的愤懑之情跃然纸上。(上)诗人于濆在唐懿宗咸通二年考取进士,做过泗州判官,因性格耿直,与权贵不合,遂远离腐败官场。他作的《里中女》虽遣词直白,但更含隐晦之意,如“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诗人以鱼、桑下女影射朝廷权贵不识贤臣,荒疏人材。
诗人元结以进士入朝,曾任过道州刺史,因遭权臣嫉妒,辞官归隐。他作的《贼退示官吏》向同僚吐出携家眷回乡当渔翁、农夫的心声:“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隐,诗人们写出含意隐晦的诗篇,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将要更替朝代了。
三是遭遇险境,灭顶厄运。
唐玄宗至德元年六月八日,当朝宰相杨国忠命大将哥舒翰镇守潼关的唐军“百万师”(实为二十万军队),与安史叛军在桃林塞(今河南省灵宝县以西至陕西潼关县境内)作战失败,唐军溃退逃命,自相排挤,坠入黄河溺死数万人。
杜甫针对这一战况的纷乱惨象,作诗《潼关吏》表示强烈的愤慨,诗中以“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痛斥幕后指挥战事失利的奸臣杨国忠,致使唐军突遇险境,遭灭顶厄运:兵败坠河、葬身鱼腹。(中)在唐诗中“鱼”除了寓意战事溃败,还有的诗人用在洪涝灾害,寓意危及苍生百姓。如大诗人白居易五十岁时在京城长安接受了杭州刺史的任命,赴任途中沿途目睹湖水暴涨,将会引发洪涝侵蚀农田,希望地方官府重视,透过兴修水利,恢复农田,发展生产。
诗人以此作题材,写出《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诗中有“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诗人感慨地告诫当权者,假若不是这样,所有人民就要受水灾,身为鱼鳖;往昔大禹治水,后人世世代代都记得他的大功劳。
有趣的是,诗人刘驾一反常人羡商的社会风气,写出《反贾客乐》勾画商人的命运难卜,指出大家都羡慕商人生活富裕,却不知出外经商的旅客常有死的危险,连坟墓都没有。诗云:“无言贾客乐,贾客多无墓。行舟触风浪,尽入鱼腹去。”
四是勉励晚辈,盼成栋梁。
这种寓意在唐诗中实属鲜见。大诗人杜甫寓居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曾作诗《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当时青年官员王郎将要西行入蜀,杜甫获悉王郎得蜀中大官聘任,以长辈的身份在宴席上热情地对这位青年表示期望和鼓励,赠诗遣词气势恢宏,道是“豫章翻风的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
诗人以豫、章两种建筑用的良材和潜力很大的鲸鱼,比喻王郎将成大器,犹如翻风能摇动太阳,跋浪能划开沧海,盼望王郎成为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