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12-02-06 16:30:01作者:
大年初二,早上8:40 东门
大年初二,上午8:23 华强北
大年初五,中午12:19 宝安大道
大年初二,上午10:00 红荔路
想看人类消失以后的深圳吗?不用世界末日,新年即可。南都摄影记者在新年初二至初五这几天,到深圳各个常规的繁华地段拍摄了一组图片,镜头下呈现的城市,空旷、静谧,甚至有点诡异——— 带着点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是传奇》的味道。
新年版深圳跟平常版深圳构成了巨大反差,使得这组图片在微博上转发过万,一部分人认为这样的深圳很可爱、很宜居,一部分人认为冷清到吓人,没有人情味,它所反映的,恰恰是一个文化心理上的问题,宜居到底跟热闹冲不冲突?上演“空城计”的深圳是好深圳还是坏深圳?
新年一到,深圳就成了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以“人类消失以后的深圳”为题的新年深圳组照抛到新浪微博上,深圳几乎所有流行微博都转发了,累计转发量过万,深圳人纷纷印证或质疑这种冷清度。
“每年新年除夕晚上我都深有体会,每年我都在吃过年夜饭后逛深圳,直接走大马路,无车无人,只有小狗。”
“大年初一我骑着脚踏车下夜班回家,一路上前不见人后不见影的,那时,我就觉着自己像是世界末日后地球上唯一剩下来的人似的。”
“一点不夸张!大年二十九回家时整辆公车就兜我一人,还不用停站,只因路上没个人影。何等惶恐!敢情是小女子成就了司机大哥的3倍人工。”
“初三那天下午,深南大道上就一辆车都没有。”
“一个人都没有?不可能!这肯定是一早拍的,深圳本来就是个晚上活动的城市。中午十二点多出门逛万象城和太阳百货,还要排队才能买单呢!后来还没买东西,被人流吓得回家了!”
“这是大清早吧?难道我在万象城看到的是外星人?”
“这些地方当然冷清了,去莲花山公园看看去,人挨人,人挤人的!”
确实,南都摄影记者选取的时间点都在中午12点以前,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新年期间的深圳整体上寂静许多,对于这种冷清场景,少部分留言认为人太少,有点吓人,有些荒谬,没有年味,不如小城市的新年有人情味,而大部分留言都倾向于喜欢甚至向往,很多外地人都表达,这样的深圳干净、疏朗,非常可爱,甚至要明年新年组团来深圳体验。就像生活在深圳的美国人Jordandotson所说,他每年都盼着春运到来,因为春运一开始,深圳就变成了适宜居住的城市。车少了,人也少了,一身轻松。
严格来说,深圳还不是“移民城市”,更接近“暂住城市”
冷清的深圳到底更宜居了还是太没人情味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就说这完全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看来,一个好城市,很多时候必须是热闹的、繁华的,人口的密集度要达到一定的要求,一个人气不足的城市大家就不太满意,觉得这是坏事,但在欧美人士看来,对城市的评价是不会把人口密度作为一个指标的。于长江说:“就像‘热闹’在中国语境中是褒义词,这个就没法翻译成英文,翻译成noisy就是嘈杂的,翻译成lifely是有生气的,但都不能精准地表达热闹的含义。同理,人气这个词,用英文也很难精确表达。中国人对人口密集度有一定的要求,也是熟人社会的表现,你习惯了密切的家族联系,要有七大姑八大姨才能完整,那你就肯定更喜欢高密度的分布。”
相对而言,80后、90后对冷清版深圳更有好感,有人说深圳像底特律、像洛杉矶了,有人说如果365天都这么冷清就太好了。于长江的阐释是,其实人对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感受是相连的,相对越是注重个性、自主性、自由度和独立性的人或群体,就会更喜欢空旷的城市。
那么,欧美移民城市也会在重大节日时上演空城计吗?据了解,在纽约这样的移民城市,圣诞节前后就并不会跟平常的人口密集度差异很大,对此,于长江纠正了一个观念,严格来说深圳不叫“移民城市”,更该叫“流动人口暂住城市”。外地人到了纽约,就住下了,扎根了,而深圳,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其他因素,很多人并没能够或者也没打算移居到深圳,纯粹就是暂住性质的。
事实上,近几年新年深圳的冷清度已经有所下降,很多人在追忆“几年前大白天在滨海大道飙车无障碍”,这说明,移居深圳的人已经越来越多,照此规律,以后几年就更难拍到“人类消失以后的深圳了”。
原标题:想看人类消失以后的深圳吗?春节即可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