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把韩寒和钱钟书的名字放在一起是因为韩寒的父亲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韩寒尤其喜欢钱钟书的文章,家里的一本《围城》不知被他翻了多少遍,翻烂一本又买了第二本,因为喜欢,他在他的第一本书《三重门》里刻意模仿钱钟书《围城》的风格。的确,我在韩寒的文章里多多少少看到了钱钟书的影子。
在这里,我无意从技术和逻辑的角度对韩寒的文章提出质疑。一来不想重复其他朋友已经做过的事情;二来实在没有时间阅读韩寒更多的书和文章;三来就我个人而言,思考的重点还不在于此。
韩寒的文章之前看过不少,每次都是因为阅读人数超过多少多少,被其它网站报道和转载。观后感觉很幽默,有点玩世不恭,虽然还带点痞,但文章中道出的时弊确也被切中了要害。感觉这个年纪的年轻人能有这样的思考和胆量,不管是打擦边球也好,怎么也好,实属不易。至于韩寒前阵子发表的三篇博文,在我看来,只不过是他个人对民主、自由、革命的观点,说得出多少,谈到什么程度,那得看他自己的胆识和境界。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我也看过好几遍,那时年少轻狂,就喜欢这种玩世不恭。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再回过头来看就不是当初的感觉了。《围城》的主要背景是在抗战时期,主人翁以及各色人等为了躲避战难,也为了在战难中寻到一点机会,一路来到大后方。过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人性的弱点和险恶暴露无疑。钱钟书先生在书的序中就直言他是写给某一类人,围城的意思也只是事业、爱情,人生的愿望城里城外的那些事。在书中甚至看不到多少人性的光辉,更看不到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惨烈和悲壮,战争就结束了,人们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过着原来的生活。
我们无法就此批评钱钟书老先生在此国难当头的时刻,不去写将士、人民英勇抗敌的故事,不去更多的挖掘描述人性的光辉,却着墨于一帮自私自利的小人物,散发着人性中的丑陋。如果在当时的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有谁可以想象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呢?当然,在了解了那段历史以后,我更愿意看的是正面战场上,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国军将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抗敌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韩寒写那三篇博文的大背景是前一两年风起云涌的推翻独裁专制的革命,当被频频问起后,他发表了个人的观点。不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这只是从他的角度,他认知的范围,他的思想境界综合之下的产物,并不是你我对民主、自由、革命的认识。所以过多的失望和批评我个人认为全然没有这个必要。只不过韩寒是个公众人物,他的观点会影响很多人,包括他的读者,他的纷丝等等,但这也会教会他们一个道理:你的偶像也好,什么人也好,不是他的观点都符合你的观点,不是他的观点每次都是正确的。
正如我们不会去批评钱种书一样,我们也无法去批评韩寒。我们在《围城》里看不到抗敌的场景,但那并不表示没有人在抗敌,我们在《围城》里对人性失望,那不表示人性的光辉不存在,我们不认为那样的一群人会对那个时代有什么贡献,但那时的人民却赢得了伟大的战争。或许我们在韩寒的那三篇博文里看不到什么,但那不表示我们就没有希望。诚如细胞会新陈代谢,人体会生老病死,社会会政党轮替、改朝换代,宇宙会成住坏灭,世事的变迁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的一切都在迅速往前推进着。
走出围城,翻过墙来,也许你能看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