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婴孩”
“不抛弃,不放弃”
24年,他没有叫过一声“爸爸”,一日三餐都需要父母咀嚼后喂给他吃。因患脑瘫,他如同婴儿一般终日只能躺着。当他“啼哭”时,父母会担心他是不是饿了;当他脸上闪过笑容时,父母会激动得眼含热泪。24年了,“啼哭”几乎是他和父母间唯一的交流方式。
脑瘫儿子
儿子的名字已是如此陌生
11月30日,在普兰店杨树房镇河西村吴屯,记者见到了“他”。
“他叫什么名字?”听到这个问题,裹着头巾、一脸倦容的母亲李淑芳思索了片刻,转头问道:“孩子他爹,儿子是叫吴伟吗?”丈夫吴全善也迟疑了一下,然后应了声“是”。
对夫妻俩而言,“吴伟”这个名字既熟悉又陌生,儿子的名字已经好久都没人叫了——即使叫了名字,躺在床上的儿子也不会有所反应。
自从儿子8个月大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后,夫妻俩只是在报户口、填病志的时候才会想起儿子的名字。
躺在床上的吴伟骨瘦如柴,露在被子外面的两条腿如同擀面杖一般粗细。同去的义工蔡学胜小声说:“看他这个样子,可能也就20多斤。”李淑芳听了反驳道:“别看他瘦得吓人,但怎么也有四五十斤!”
24年来吃喝拉撒都在床上
记者赶到吴家那天正是大降温,呼啸的北风吹在身上感觉格外冷。因为烧着火炕,屋内的温度不算低,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吴伟身上。这个24岁的小伙子偶尔会像婴儿一般,嘴里发出一些响动。
没说上几句话,李淑芳就开始抹起眼泪:“都24岁了,儿子一句话也不会说,都没坐起来过。”因为对身体失去控制能力,吴伟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排泄前没有任何征兆。李淑芳只能找些破旧衣服垫在儿子身下,而且时不时要翻看一下,发现脏了就要及时换下来,“不然要生褥疮的”。
当李淑芳掀开被子查看时,吴伟下半身暴露在众人面前——因为常年瘫在床上,吴伟的身体已严重变形,腰椎如同驼背一般弯曲,胯骨突出,整个臀部看起来如同是一个平面。
不知是看人多受到了惊吓,还是长时间一个姿势躺着不舒服,吴伟突然叫喊起来。坐在一旁的李淑芳赶紧把儿子抱起来,翻了个身,轻轻拍打,那情形如同哄孩子睡觉一般。渐渐地,吴伟平静下来。
一日三餐都靠父母替他咀嚼
“他这么叫,不是想翻身就是饿了。”李淑芳说着跑进厨房,端来一碗刚用开水泡好的饼干。
在李淑芳看来,饼干就是儿子最好的营养品。喂饭之前,李淑芳试了一下温度,然后尽量把饼干碾碎,“水太多不行,太干了也不行。”李淑芳说,水太多会顺嘴流出来,要是太干了,儿子根本咽不下去。
李淑芳一勺一勺喂着,吴伟配合着张开嘴。“今天还好,要是碰到他不爱吃的,嘴撬都撬不开。”站在一旁的吴全善说,前几天,家里炖了白菜,和上米饭和咸萝卜,可孩子硬是一口没吃。
从两岁时起,吴伟还出现了癫痫的症状。“动不动就抽,每次牙齿都咬得咔咔响,特别吓人。”吴全善说,有一次犯病他担心儿子会咬到舌头,情急之下把手指塞进儿子口中,没想到手都被咬破了,也没能阻止儿子上下牙“打架”。“满口的牙都被他自己硌掉了。”吴伟也因此丧失了咀嚼能力。现在,无论是菜还是肉,甚至连米饭都需要嚼碎了才能咽得下去。
因为发病没有规律,二十多年来,夫妻俩一直轮流照看儿子。晚上碰到儿子闹的时候,夫妻俩只能轮流睡,有时还要抱起来哄。哪怕到了农忙时,家里也不敢离人。
坚强父亲
邻里说法 孩子能活到24岁全靠父母
“要是夫妻俩不上心,这孩子恐怕早没了。”一个女邻居告诉记者,这个孩子特别不好照看。每到深夜,邻居们经常能听到吴伟的哭喊声。“有时闹得厉害了,孩子把自己的脚都踢破了,我们遭罪是小事,关键邻居们都跟着睡不着觉。”对此,吴全善一直深感愧疚。
邻居见夫妻俩没日没夜扑在孩子身上,整个家都被拖累垮了,曾善意地劝夫妻俩放弃,但都被拒绝了。在吴全善看来,儿子虽然脑瘫,但也是一条生命。“他看到我会笑,我怎么能放弃?”吴全善说,虽然这么多年,儿子从没叫过一声“爸爸”,也没有任何肢体上的交流,但他只认一个理:只要这个孩子还在,他就是“爸爸”。
吴全善的弟弟吴尖波告诉记者,哥嫂在照顾儿子的问题上,可谓尽心尽力,这一点连他都觉得特别感动。“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一想到我哥那么不容易,动不动就哭。”
今年秋收的时候,吴全善家收了些大米,两口子舍不得吃,都卖了换回一些饼干和方便面(夫妻俩认为是好东西),留给儿子。在夫妻俩看来,“儿子已经不能再瘦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吴全善还有一个女儿,智力同样不健全,丈夫也是残疾人。平日里,夫妻俩除了要照看儿子,还要抽出一部分精力照顾女儿。
危难之际 众人伸援手帮忙建了个家
吴伟小的时候,夫妻俩发了疯似的带儿子看病,结果却毫无起色。
在吴全善心中,有件事一直放不下:一次,吴全善带儿子来大连看病,走投无路之际,他向一位同学借钱。没想到对方直接给了他2000元钱。后来,吴全善送去两只公鸡,同学又塞给他500元钱。虽然多年没有联系,但吴全善仍感激不已。
为给儿子看病,家里欠下不少债,但儿子的病情始终未见好转。“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大雨真的将原本就破败不堪的家淋塌了。正当一家四口人绝望之时,很多好心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有人送来红砖,有人拉来水泥,还有人运来铝合金门窗。吴全善说,这个家一砖一瓦都是别人给的,唯一一台电视机也是邻居送的,这些他都记在心里。
“我哥人缘好,脾气好,是出了名的‘老好人’。那时,屯里很多人见哥哥的家没了,都主动过来帮忙盖房子。”吴尖波说,当时来帮忙的人中午连口馒头都不吃,都赶回家吃完饭后再回来接着干活。“就这样,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哥总算又有了一个家。”
懂得感恩 热心老吴帮遍了全屯的人
吴尖波告诉记者,吴全善非常聪明,高中时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后来因为家境贫寒没能上大学,对此,他的老师和同学至今都替他惋惜。虽然吴全善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学习,但摆弄电器绝对是一把好手。屯里不管谁家电器坏了,或暖气出了问题,吴全善一出手没准就能修好。
吴尖波回忆,有一次,附近一家大型服装厂新引进的一台设备坏了,很多专业人士去了都修不好。“后来,我哥去了,结果还真让他给鼓捣好了!”
从此,“吴全善会修电器”就在村里传开了。现在,无论谁家的电器坏了,都来招呼他。吴全善就是再忙,也会放下手中的活赶过去。“吴屯三百多户人家,我哥基本都帮遍了。”吴尖波说,“3岁的孩子都能把我哥请动,为什么?就是因为我哥想回报大家。”
对话朴实父亲
“我从来没想过放弃”
采访中,56岁的吴全善话始终不多,也难见笑容。或许,对56岁的他而言,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已经太多了。
记者:想过放弃这个孩子吗?
吴全善: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如果想放弃,就不会等到今天。
记者:为什么?
吴全善:孩子虽然脑瘫,但也是一条生命。如果放弃或把他丢了,他肯定活不下去。这样缺德的事,我们做不了。我妈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做。
记者:觉得他是个累赘吗?
吴全善:是个累赘,但他是我儿子。二十多年了,我没买过一件衣服,没添过一双新鞋,目的就是想省点儿钱,延长他的生命。
记者:他活着,你最大的欣慰是什么?
吴全善:干活回到家,他有时看到我会笑。有时他姐姐回来,他也会笑。尽管他不会说,也不能动,但我觉得他心里明白。
记者:想过外出打工改善一下生活吗?
吴全善:想过,也出去过,但孩子他妈一个人实在照看不了他,尤其是癫痫发作的时候,一个人根本整不了。
记者:现在最大的担心是什么?
吴全善:我和他妈年龄越大越大,体力一年不如一年,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如果有一个倒下了,这个家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记者:是不是觉得生活没有奔头?
吴全善:别人的日子是越过越好,我的日子是越过越苦,越过越替两个孩子感到担心。
记者:觉得命运不公吗?
吴全善:不公,太不公了。有时我在想,为什么我两个孩子都有残疾?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同样都是脑瘫,别的孩子能坐能走,有的还能说话,而我的儿子却连床都下不了?
记者手记
爱心一路随行
11月26日,在大连市友谊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有人发现了一名弃婴。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被遗弃的男婴是健康的:没有脑瘫,没有兔唇,更没有先天性心脏病。
狠心的父母没留下什么,除了一张冰冷的纸条。纸条上记录着他的出生年月。这一天,距离他出生刚满一周。
生活中,我们见惯了这样的悲剧:还有更狠心的父母,甚至将出生的婴儿遗弃在了冰冷的道边、骚臭的厕所里。
为了逃避应尽的责任,他们宁愿接受良心的谴责和道德审判。或许他们富有,活得自在,但绝不会像吴全善般踏实。
从结婚到现在,贫穷的吴全善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只因,瘫痪的儿子需要营养。
24年如一日的照料,不抛弃,不放弃。只因为朴实的吴全善认准了一个理:缺德的事不能干。尽管,躺在床上的儿子永远也不会叫他一声“爸爸”。
瘫痪中的吴伟虽然没了健康,丢了智力,甚至连朋友也没有,但有两样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他不缺:那就是父爱和母爱。
当天的采访,有一位义工和两位热心人士一路相随,义工倾力相助,不愿透名的热心人士慷慨解囊。
当天,虽然冷,但处处温情。向吴全善和好心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