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绰(498—546年),字令绰,西魏时期的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官至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为宇文泰所信任,是一位颇有远见的大臣。他所写定、奏行的《六条诏书》,为当时强国富民的政治纲领。其中的《擢贤良条》,对于人才问题,曾有卓越、简洁、真切的论述:
其一,他开宗明义的指出:“得贤则安,失贤则乱”,是百王不能改变的自然之理,是安邦治国的最主要原则。这样,他就把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提到了哲理的高度,看成是一条普遍而又永恒的铁律。
其二,他谴责当时选人偏重门第和论资排辈的陋习,提出“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厮养而为卿相。”他举例说道:奴隶出身的伊尹,辅佐商汤王攻灭了夏桀;泥瓦匠出身的傅说,协助商王武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反之,即使是身为帝王之胤的丹朱、商均,由于才能平庸,尧帝和舜帝,也不把帝位传给他们。
其三,人才的标准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备。他说:“刀笔者,乃身外之末材。……若刀笔之中而得志行,是则金相玉质,内外俱美,实为人宝也;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悦目一时,不可以充栋椽之用也。”显然,他认为:如若有德无才,就象土牛木马,不可以涉道致远;如若有才无德,亦只能当个刀笔之吏,而不能充作国家的栋梁。
其四,人才要在实践中去培养锻炼。他说:“夫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只有“剖而莹之,驰而试之,”然后才知是宝玉和千里马。他举例说道:姜太公是钓鱼的,百里奚是喂牛的,如果没有机遇,不任之以事业,不责之以成务,那么,即使再过一千年,也不会出现赫赫有名的姜太公和百里奚。为此,他提醒领导者说:“得贤而任之,得士而使之,则天下之理,何向而不可成也。”
其五,驳斥无贤可举的谬论。苏绰先是引用孔子的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然后,他转笔斥责道:“岂有万家之都,而云无士?但求之不勤,择之不审,或蔓之不得其所,任之不尽其材,故云无耳。”又说:“但能勤而审之,去虚取实,各得州郡之最而用之,则人无多少,皆足化矣。孰云无贤?”
其六,主张裁减官吏,以改变人浮于事的流弊。他提醒执政者说:“官省,则善人易充,善人易充,则事无不理;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杂不善之人,则政必有得失。”意谓:只有精简机构并裁汰不合格的官员,使有才华的人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否则,互相扯皮,你推我卸,什么事也干不好。
苏绰的人才观,确实是比较系统、简洁、而又有真知灼见的。他认为:要想国泰民安,人君必须重视人才,举凡公侯将相,州官郡守,乃至乡长和里正等地方小官,都应该择贤而用之。他的“得贤则安,失贤则乱”的名言,是古今一切从政者,都必须牢牢记取的一条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