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基百科上,美式中餐和传统中餐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意味着在美国的中餐已经不能算是百分百的中餐,因为变化已经很大了,很多菜式是中国没有的,只有美国中餐馆才有。
第一次吃美国的中餐,还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那天我从中国千里迢迢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刚下飞机,我的导师就带着我去当地一家中餐馆接风洗尘。就坐之后,他把菜单递给我,问我喜欢吃什么。
我打开一看,怎么上面的菜都没见过?西兰花炒牛肉,芙蓉蛋,炒杂碎,左宗棠鸡,蒙古牛,看了半天,终于看到一个我认识的了——宫保鸡,我就指指这个。导师又点了其他几样菜。等端上来之后,我一看,怎么都不对劲?宫保鸡就是酱油炒的鸡丁,搁了点辣椒酱,拌上点花生米,这就是所谓的宫保鸡?
我拿筷子夹起来尝尝,又咸又辣,味道怪怪的。其它几样中国菜也是很不对味。我勉强吃下一些,对美式中餐终于有了初步的瞭解。开学后,我尽量自己做饭,很少在外面吃,因为我可领教了这里的中餐是什么滋味了。
中餐最早进入美国应该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淘金热潮中。地处广东沿海的贫苦农民听说大洋彼岸发现了金矿,都抱着发财梦来到了美国。他们身无分文,也没有机会去金矿淘金,大部分人去修铁路去了。一部分人开了餐馆和洗衣店。这就是美式中餐的开始。
可以说,与欧洲那些菜系进美国的方式不同,他们是由本国驻美大使馆的厨子介绍给美国社会的,从最开始就是走的精致路线,而中国菜是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家常便饭,再与本地食材结合,又调整成适应西方人的口味,创造出来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美式中餐。
比如西兰花炒牛肉就是其中一款。西兰花是美国特产,牛肉又是用酱油腌制爆炒,两厢结合就是本地特色。而甜酸肉,柠檬鸡等则是适应了老外喜爱酸甜的口味。餐后甜点中国甜甜圈,根本就是美国甜甜圈的另类版本。
不过总的来说,美式中餐都是制作简单,走物美价廉的路线,深受美国底层老百姓的欢迎,上层人士也因为中国菜的美味而被吸引,虽然最精致的中国菜从未被介绍到美国来,但这些家常菜就足够吸引人了。
随着排华法案的撤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美国,49年之后,一部分中国富人移居到美国,而六七十年代,大批台湾人到美国留学。这些人也在逐渐改变着美式中餐的内容。
葱油饼,小笼包,包子,饺子等北方面食出现了。在华人聚居的东西两海岸,中餐变得越来越接近中国菜的原貌。而在美国内陆和南方,却仍旧保持着美式中餐的原始风貌。
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对外开放,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人涌入美国。美国的中餐也开始走特色菜系的路线,出现了川菜馆,东北菜馆等。特别是川菜在美国的走红,是个很长的故事,我会另外写篇文章说说。
中餐虽然在美国如此普遍,却也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让中餐进入美国的每一个角落,福建偷渡客也有不少贡献。开餐馆是他们最容易谋生的手段。
在美国乡下,一万多美元可以盘下一间小餐馆,丈夫在厨房炒菜,妻子在外面跑堂加收银,一天赚个几百美元不成问题,一年就可以回本,第二年便可净赚。就这样,美国的中餐馆遍地开花,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不过,他们做的中餐依然是美式中餐。
现在,凡是中国人聚居的地方,都能找到比较正宗的中餐馆,但是出了那片地区,依然是美式中餐。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中国人越来越富裕,我非常希望能有中国顶尖的餐馆出现在美国最豪华的地区,让美国主流社会真正体验一下中国菜的精华。我相信,这一天不会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