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劳心”很勤,但“劳身”往往不足,所以加强体力活动尤为重要,正如《中外卫生要旨》所说:“劳心者,不可不劳手足。”
知识分子更要注重“劳手足”
脑力劳动者坐着埋头伏案工作的时间很长,有的白天坐了一天,晚上又挑灯夜战,坐到半夜,这最易使人早衰,影响寿命。《医学入门》就强调说:“整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并谆谆告诫道:“人们徒知久行久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尤伤人也。”美国的艾特蒙教授也强调“静滞少动”是早衰夭折的重要原因。
脑力劳动者成天埋头伏案学习或工作,颈部经常向前弯曲,影响血液循环的流畅,使脑组织容易缺少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而紧张的脑力活动又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所以时间久了就会感到头昏脑涨。
在持续的紧张用脑过程中,或者在长时间用脑之后,没有适当的体力活动来调节,大脑的疲劳就难以消除。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大脑的功能紊乱,最常见的就是神经衰弱:经常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甚至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疲惫不堪,难以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长期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且又缺乏必要的体力活动,也是高血压病、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重要发病原因,所以有人将这类疾病称为“运动缺乏病”。
因此,“劳心”的知识分子必须特别注意“劳手足”。
多动是脑力劳动者的长寿诀窍
古往今来,善于用脑者,无不注重体力劳动与体育运动。
孔子教授弟子,不仅授以诗、书、礼、乐,而且传授射箭和驾车的技术,还带领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郊游和登山。他最赞赏的是在春季三月,穿上春装,陪伴老友,带上孩子,到河边去洗澡,到山上去吹风,然后咏诗、唱歌。这位用脑极勤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却能年逾古稀,显然与他在“劳心”之后,又善于“劳手足”密切相关。
有一位教师从孔子动静结合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在一生中既勤于用脑,又勤于运动,做到了动静相兼,所以退休之后直到90高龄,仍可生活自理,且常看书写字。他还专门介绍自己深刻的体会:“几十年来,一直井井有序地合理安排时间,让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交替进行。一方面消除紧张的脑力劳动所造成的高度紧张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统充分地休息;另一方面又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既呼吸到新鲜空气,又摇曳筋骨,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强机体各个方面的功能。这无疑是我轻身耐老、不患高血压等疾病、得以颐养天年的原因之一。”
马寅初教授既是闻名中外的人口学家,又是享年百岁高龄的寿星,他的三条长寿诀窍之一就是“恒动”。持之以恒,经常运动。马老一生既勤于动脑,又勤于动手足,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健身走步,每天要走六七千步,即使晚年体弱多病,也不间断。
上海的书法家苏局仙,也特别注重运动养生,他风趣地说:“动物就是要动,不动变成废物。”他每天黎明即起,广步于庭,尤其喜欢到空气清新的野外散步,即使到了90高龄,仍然兴致勃勃地到田野去慢走六七千步。随着年岁的增高,到野外行动不便,他仍然乐呵呵地坚持家务劳动,直到百岁高龄,也未间断。他深有体会地说:“我本爱劳动,日常家务,能做即做,做到力尽时才停止,在气喘汗出时最为快乐。”苏局仙先生1985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1991年仙逝,享年111岁。
人们向这位百岁寿星请教颐养天年的诀窍,他笑答道:“诀窍就是三个天天:天天活动,天天学习,天天做事。”
事实证明,善于“劳手足”是“劳心者”预防疾病、避免早衰、健康长寿的诀窍,所以,我们在紧张用脑的间隙,应当穿插体力活动。最好能养成每天到户外锻炼的习惯,无论做操、打拳、跑步都行。饭后出门散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迈开双脚,出外郊游,更能放松身心,活动筋骨,增强体质,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