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一批捐给四川石渠县一所贫困小学的10万元教学用品,遭该小学婉拒,校长说只能接受红十字会捐赠。
对于这所小学来说,此次捐助无异于雪中送炭。一如校长所说:“我们是穷学校,哪能不愿意接受捐赠?”而今却断然拒绝受赠,“牛”在何处?不是这份来自远方的爱心“不干净”,也不是这位校长“不受嗟来之食”的迂腐,而是源于上级权力压制下的“被拒捐”。该县红十字会的负责人就明确说此事是“上一级红十字会和石渠县政府口头要求过的”。
“口头要求”,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公众虽可看见被封口的坚硬事实,却找不到行政指令的依凭,这也正是权力内部运作的惯常手段。显然,所谓的“不许接受社会捐助,只能接受红十字会捐赠”,无异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言辞背后的专制与蛮横一览无余。这种霸道还体现于,在禁止学校接受社会捐赠的同时,当地红十字会却并没有进行援助。自己不行善,反而阻止人们释放善意,无异于作恶。
这是一种怎样的慈善环境!显然,来自权力的“口谕”,完全不是为学校考虑,而是对学校的软性绑架和恫吓,进而达到“借权驱人”、一统慈善江湖之目的。献爱心都得看权力的脸色行事,这是何其悲哀的现实。
社会慈善在石渠县遇阻,再次证明了有关慈善机构职能的异化,即从本应属于民间组织的慈善机构异化为一种与权力体系结合甚密的官僚组织。虽然红十字会不是权力机构,但由于其高度官僚化,由此形成一种与权力机关“同构”的怪异现象。权力笼罩之下,也就不难理解,红十字会对于不在其管辖之内的学校,也有了间接的使唤权力。
“学校更相信公信力比较高的红十字会”,石渠县红十字会负责人的这番表白,矫情而自欺。通过行政手段间接打压竞争对手的不光彩行为,恰恰暴露其虚弱。在当前红十字会失信于民、深陷泥淖难以自拔的背景下,这种做法,只能更加恶化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感。
基于垄断地位,红十字会对竞争对手的打压,或许能一时得逞,但社会慈善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存之基,红十字会若无视正当竞争,一味地仰赖权力苟活,必然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就算是搞什么“公示制度”也难以有效挽回公信力沦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