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几年来把银行当信用卡使用,为基础设施投资热潮融资已不是什么秘密。因此投资者看多中资银行的理由很简单:就像世界各地的信用卡公司一样,这些银行将从巨额息差中收获利润——这些息差将大大超过债务违约可能带来的损失。
然而,过去两周关于中国地方政府真实债务负担的报道,暴露了这种押注的内在风险。在未来的几年,中国有没有可能大规模拖欠“信用卡”账单,从而导致银行坏账堆积如山,盈利下降?
似乎是为了突显这种担忧,一系列知名投资者最近削减了所持中资银行的股份。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Temasek)以3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所持中国两家大银行的股份。根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负责管理中国养老金计划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NSSF)也减持了所持的银行股份。
无论上述投资者同时减持股份是否属于巧合,其中含义似乎足够清晰。中国一些最精明的资金持有者认定,缩减国有银行投资的时机已经成熟。
然而,中国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和银行发现自己被某些地方债套牢,几乎算不上新鲜事。中国国家审计署(National Audit Office)上周表示,地方政府负债10.7万亿元人民币(合1.654万亿美元),这是对已经广为流传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的官方证实。
穆迪(Moody's)本周表示,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甚至可能被低估了3.5万亿元人民币,这加剧了市场业已经普遍存在的疑虑。
对地方政府债务可能损害中资银行的担忧在2009年末开始出现,当时中国政府正逐步退出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为提振经济而出台的巨额刺激计划。银行为这项刺激计划提供了动力——2009年新增贷款达到了创纪录的9.6万亿元人民币,几乎是2008年的两倍。
在全球其它地区仍然在缓慢复苏中煎熬之际,中国已经迅速恢复了两位数的增长。一旦投资者从这种令人目眩的成就中清醒过来,他们会意识到,总有一天要为这种成功付出代价。
这种意识已经充分反映在了中资银行的股价上。自2010年初以来,全球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CBC)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下跌了19%,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下跌了8%,远逊于更广泛市场的表现。其它中资银行的境况都大同小异——在过去18个月内,在上海上市的中国银行(BOC)股价下跌了26%,招商银行(CMB)下跌了23%。
它们还可能继续大幅下挫吗?许多分析师们称,不太可能。他们表示,市场已充分消化了从债务规模、违约、甚至资本重组的可能出现的各种坏消息。
麦格理(Macquarie)驻香港的中资银行分析师王瑶平(Victor Wang)表示:“股价已经体现了市场高得不合理的悲观情绪。”
中资银行目前股本回报率约为20%,但股价的2011年预期市盈率不到8倍,这一价格表明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将显著放缓,银行业盈利能力将大幅下降。但王瑶平表示,这些情形“相当不太可能变成现实”。
一方面,中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确保银行有足够的“压舱物”来抵御未来的风浪。中国最大的几家银行去年通过股市和发行债券筹资800亿美元,以补充损耗的资本。此外,中国银监会(CBRC)还逐步提高了资本金要求。对于可能出现违约的情况,比如云南高速公路开发商的案例,政府已经介入承担了大部分债务,从而让银行免于遭受巨额亏损。
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中资银行的股价有望持续上扬。王瑶平表示,“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中国地方政府用于规避贷款限制的融资平台工具已经达到6576个,现在它们大部分的债务都隐藏在这些平台上。
即便这些工具只有一小部分出现偿贷问题,也可能导致大量的问题贷款登上中国的新闻头条。坊间无休止的问题传言,将让中资银行为沉重的负面氛围所笼罩,尽管它们的基本面非常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