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或者不加息,难题都会摆在那里。争论或是不争论,央行都必须在近期做出选择。一个坚定拥护加息的人,转瞬间可能被另外一个观点完全相反的人所说服,来吧,一起想一想,我们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吗?
美国联合国际能源署放储6000万,国际油价一夜间暴跌,兵不血刃令物价压力大为缓解。在通胀形势妨碍经济复苏的情况下,他们避开加息,以政府干预对抗OPEC的市场操纵。
欧洲通胀水平己攀升至3%,这令货币当局如履薄冰,但他们的加息冲动同样受制于欧元区目前正经受的危机,如果ECB仓促提高利率,必将带动各国融资成本上升,问题债务国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难以为继,债务违约的风险可能迅速从希腊扩散到西班牙和葡萄牙,这样的后果恐怕是欧洲央行难以承受的。
中国所面临的两难选择更为明显,一方面通胀水平仍在逐月攀升,经济学家们所给出的6月预估值多数超过6%,如果不是从机会主义和侥幸心理出发,加息在情理之中,而不加息显然是一种疯狂的冒险。
令决策者犹豫不决的是,经济成长的速度正以一种出乎意料的速度下滑。PMI指数己然逼近50这个经济景气度的分水岭。显然,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已无力承受信贷政策更进一步收紧的后果。地方政府对这一问题更为敏感,上海等地债务问题的传言让市场神经紧绷,融资成本的攀升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对于地方债务总量的说法存在各种各样的版本,官方机构本身的数据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这里引用一组“出口转内销”的数据:如果以美元计的话,国家审计署公布地方债的数量大约相当于1.7万亿美元,银监会的数字是1.4万亿美元,而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则是2.2万亿美元,而根据西北大学教授的测算,这一数据在2010年底已接近2.6万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2%。
显然,因为中国地方隐性债务的存在,中国的国家债务总额被人为地低估了,以国家审计署的数字为蓝本,地方政府债务约为GDP的27%,国债为17%,政策性银行的债券为13%,中央银行票据为10%,银行债务重组成本为9%,铁路债务为4%,外债为1%。中国债务总额已经相当于GDP的80%以上。
地方债务额度的不断攀升、资金成本的上升和资金效率的低下可能导致内部偿债能力的下降。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这个问题如果发酵,则有可能从根本上损害国家的外部竞争力。显然,热议中的加息只会令债务话题变得更加沉重。
而不加息呢,通胀的现实威胁使我们的感受更为真切,或者说,通胀正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通胀所导致的企业活力衰减正是经济开始下滑的原因。忽略现实的通胀威胁而过于对经济成长患得患失,无异于掩耳盗铃。
一些学者片面地将通胀归结为外部因素使然,他们似乎已经忘掉了中国自2008年以来向市场投放了多少货币,持这种想法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资源性价格的回落上,尤其是近期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使许多人开始相信,通胀将会很快见底。但是,自从2010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景象是,各种品种的价格呈现出轮番上涨的局面,单一种基础性价格阶段性回落恐难以全面治理通胀形势。在二季度许多商品价格出现缓和之时,猪肉价格却是逆势上涨,有可能成为6月份CPI创新高的主要推动因素,这绝对不是比价关系可以解释的,货币因素仍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人治理价格投机行为完全是针对国内所需,它只对他所关心的油价问题,油价对于美国经济的损害大于一切,因为,对于美国人而言,只有原油才是严重依赖进口的,而对于其它,它的关注度就没有那么高。
中国则不一样,从铁矿石到大豆和棉花,无一不是大量依靠进口,中国无法像美国联合IEA那样来治理油价,只能被动加息来抑制需求,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也是最终的必然选择。如果我们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做滞胀,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说,这就叫滞胀。在没有最优选择的情况下,央行最终只能挥泪加息。即使央行继续拖延加息,市场利率也在不断走高,上海银行间利率也在不断攀升,基准利率长期游离于市场利率之外,金融市场将会更加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