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流动性紧张导致银行间市场利率飞快上涨,6月22日央行突然公告暂停23日的央票发行。暂停行为对利率没起多大作用,只使周四的隔夜利率小幅下降13.75个基点,而其他期限的拆借利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七天期拆借利率上涨至9.07%,而14天拆借利率则大涨191个基点,至9.06%。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胀不断强化,据说6月CPI又要创出新高,而银行间市场却存在严重的流动性紧张。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央行使用错了工具。
现在出现的流动性紧张,不是市场的整体面貌,而是央行不断上调准备金而不加息的后果。中国M2高达76.34万亿元,M2/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这是一个可怕的比例,远远不能用转型来搪塞。整体流动性过剩是不容否认的。
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流动性过剩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结构性问题,根源于目前利率管制下的资金价格偏离均衡状态导致的银行吸储能力不足,而非正规金融系统真正缺钱的货币供给问题,即银行市场流动性不足是一个伪命题,本质上是由于利率偏低导致银行吸储能力不足和金融脱媒日趋扩大问题。
当前高企的通胀压力加速单位货币贬值,加息幅度非常有限,带来储蓄负收益风险敞口持续扩大,致使私人部门强化了增加交易性货币持有、并尽快脱手手中现金的交易性偏好。以今年夏粮收购市场为例,当前粮市有价无市恰恰反映农民预计粮价将持续走高而不愿出售粮食。不过,惜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农民在等待一个好价格,而是农民认为与其现在售粮换钱还不如手持粮食更安全,这恰恰反映日趋高企的通胀使农民降低了现金持有的偏好。同样粮食收购企业把收购价提高到远高于托市价的水平,也反映企业希望尽快把手中正在贬值的货币换成实物储备,毕竟在当前发改委尚未解禁面粉和大米价格管制下,米弱稻强的价格格局反映粮食收购企业倾向于粮食囤货。可见,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增加,使大量金融资源以金融脱媒的形式流出正规金融市场进入民间市场进行流窜性炒作。
与此同时,大量银行储蓄资源购买理财产品也将导致银行系统流动性紧张,因为银行理财产品属于委托理财的表外业务,大量银行储蓄资源申购理财产品无疑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使银行没有充裕资金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交易,从而加剧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俏。
由此可见,最近银行间市场日益强化的钱荒和市场利率攀升,如同当前全国各地凸显而出的淡季电荒根源于电价管制,恰恰是由于利率管制下储蓄负收益持续扩大,制造了当前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黑洞和回购利率走翘。
因此,当前要从根本上消除钱荒和银行间市场利率攀升,央行必须顺应市场预期尽快启用利率等价格型调控政策工具,央行必须快速且大幅度加息。否则,继续在利率等政策上拖延所带来的后果将不仅是银行间市场的钱荒和回购利率的持续走翘;而且还将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逼向非正规金融市场,加剧金融脱媒风险和资金流窜性风险,并致使正规金融市场面临被边缘化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