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近期难推QE3

作者:何志成 发表:2011-06-10 12:5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美联储2010年11月初决定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计划在2011年6月底前,每月大约买入750亿美元长期国债,总额为6000亿美元。当时美联储就留了一手,声称会根据美国经济复苏情况,适当调整买债计划。所谓调整绝不是减少,而是增加。鉴于目前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有观点预测美联储将在6月底被迫启动QE3,即从7月开始每月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包括中长期债券。但笔者认为,未必。

首先要明白美联储为什么要买美国政府国债。很多人会认为是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其实如果想通过购买国债来刺激经济,必须买更多国债。美联储明白,QE2是双刃剑,买多了国债虽然对经济有一定刺激作用,但副作用更大。有经济学家曾经算过账:如果购买1万亿美元的国债,可能降低失业率0.2个百分点,但相当于降息1.25个百分点,对通胀率的推升作用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这样的结果得不偿失。而实践的结果也证明,QE2是温和的,虽然对美国经济没有起到多少刺激作用,但起码没有使它更坏。

现在美国政府很着急,一方面是美联储的QE2就要到期;另一方面是财政部的公共债务上限已再次碰到“天花板”,白宫既要还债,还要维持政府日常的开支,很多新列的开支项目还等着花钱。钱从哪来?

这两件事其实也是一件事,因为美国财政部要发新债,最大的买主还是美联储——必须由它带队买,各国投资者才会跟进。美联储不买了,美国国债也很难卖出好价钱。那么,美联储会不会推出QE3,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呢?由于机制方面的原因,美联储是美国的,但不是美国政府的附属机构,其是否推出QE3不仅要考虑维持政府开支,更要顾及美元信用,因此其未必支持美国财政部继续发债。笔者注意到,在美国财政部申请扩大公共债务上限的问题上,美联储的表态耐人寻味。美联储从来不说:“再不扩大公共债务上限,美国就完了”这种耸人听闻的言论,它更多是强调:“美国急需拿出解决预算赤字问题的可信的长期计划”,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要实现“令就业最大化并保持价格稳定的双重政策使命”。很显然,美联储对美国发债规模不断扩大的看法与财政部不太一样,它必须兼顾美元币值稳定及就业扩大,而币值稳定与随便开印钞机是矛盾的。美联储比财政部更明白:一味地靠发债生存,没有上限控制,美国就是未来的希腊,而且是无法救助的希腊。

美国有自己的美元战略。在奥巴马、伯南克身后是一个庞大的美国金融资本集团,由它决定着什么是美国的根本利益,并制定美元战略。从金融角度考虑,美国更需要强大稳定的金融体系,而不是捞一把就跑。无休止的发国债,其实质就是不停地印钞,而以美国目前非常庞大的国债规模,美联储不带头买,一定没有人敢买。美联储并不仅仅是代表奥巴马政府,还代表美国利益,而这个利益最终也会影响奥巴马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联储与奥巴马政府是一致的。

美国靠金融立国,它的根本利益包括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而没有了美元信用,美国的金融市场就没有了根基,全球金融市场也没有了“定海神针”。这个伤害显然更大。为了维护美元的国际信用,美联储可能会默许国会更多地警告美国政府。默许民众更多地批评美国政府(最新的调查显示,65%的美国民众不希望继续赤字财政):别总指望“印钞机”。当然,在有一点上美联储可能比美国政府更着急,那就是美国国债不能违约。

美国公共债务规模若不提高上限,美国国债将违约,全球会因此陷入新一轮金融危机,这肯定不符合世界利益,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当国债利率高企,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将再次恶化,次级债问题会再度暴露,实体经济将严重衰退。笔者坚持认为,美国国债不会违约。在要命的8月2日到来之前,国会一定会通过法律修改公共债务上限,美国财政部将继续卖新债——当然,它要想着美联储在不动声色地进行制约。因此美联储本月底前推出QE3的可能性很低;未来会不会推,还要看美国经济复苏进展。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中国证券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