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舞美公司因为屡屡的红歌赛暴富
重庆卫视两次改版,停播了一切商业广告,将电视剧清出黄金档,一系列自办红色文化节目跃上荧屏
作为闻名中外的“红色频道”,最近几年,重庆卫视以“中国红”的形象,逐步走入公众视野。
今年1月3日、3月1日,重庆卫视两次改版,实施“一不二减三增”:停播了一切商业广告,将电视剧清出了黄金档,一系列自办红色文化节目,如《天天红歌会》、《百家故事台》、《民生》、《品读》等跃上荧屏。
近日,网上开始流传一张截图——在这张央视索福瑞出具的、3月份全国27个城市的收视数据单上,湖南卫视全面超越央视一套,而重庆卫视全国排名34,省级卫视中排名第22!
员工的烦恼
看到重庆卫视节目,豆豆(化名)别有一番滋味——两个月前,她还是那里的一名员工。几乎一夜之间,笔试、面试,“双向选择”没有通过的她,被单位告知,要离职了。而从2008年起,她在这个单位工作了3年多时间。
和豆豆一起离职的,还有广告部几十位同事——10人离职,另外二十多人,在忐忑不安地等待转岗的消息。
豆豆比较关心的是,那点儿补偿金何时能到位——“我们年轻,离职就离职了,就不知道能赔多少钱,说是工作一年赔一个月工资,可我们很多人,从去年下半年就只发基本工资啦,这样不公平。”
至于解雇他们这批人的原因,豆豆说,台里的解释是“客观经济体发生了重大经济变化”——“其实就是不播商业广告了”。节前,豆豆和同事们就已经听到了风声,“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力度这么大”。
这不是豆豆一个人的困惑。
处于采编一线的婷婷(化名),见到记者的时候,刚刚从外地采访归来。谈起停播广告后的改版,这位干练利索的女记者,显得无奈——“就是没钱,节目制作经费真是少得可怜!”
婷婷所在的栏目,是重庆卫视的王牌,每天20分钟,3月7日开播,而他们的采编人员才十多个。除去和重庆各区县宣传部联合录制的节目,跨省采访一般都要“事先和对方联系”。
“如果说可以帮我们安排,没提费用,我们才敢去。去的时候,领导还要提醒,如果对方说让我们结算产生的费用,我们就要和对方解释,这是重庆市委宣传部安排的活动,回去协调……”
“实在是没办法,宣传部那边不可能有钱,台里面的广告又不播了。”婷婷说,据她了解,采编一线的员工,节过后,收入一般都有10%左右的降幅,“每个月少个几百元钱是有的,后勤部门降幅更大”。
多位重庆电视台员工介绍,自2010年10月原总裁李晓枫被“双规”后,重庆台经济状况不佳的窘境,就日益暴露在员工面前——“节前,党委书记刘万利开了次员工大会,说台里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大家要抱团过冬,没想到,节后又停播广告了……”
“其实,节前,市委主要领导来到我们台里看望采编人员,表扬我们红色频道办得好的时候,提到了停播广告的事,说坚持做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他还说,待到山花烂漫时,可在丛中笑。”
“前不久,听说台里对中层干部的车贴取消了,一些中层开始让台里的车送他们上下班。哎!让我们这些自己开车的基层员工情何以堪啊!”婷婷感叹。一次,他们外出采访,一道菜好吃,想再来一盘,同行的财务立即提醒:再点钱不够了!
“红色频道”的形成
在很多员工的记忆中,重庆卫视向“红色频道”的变化,肇始于2008年。
这一年,重庆卫视提出构建“故事中国,人文天下”的频道品牌,明确把一种“英雄气质”作为频道的外化进行宣扬——“最大的特点,就是播出各种能拉动收视率的电视剧,反复地播,比如《亮剑》,播了几十次。”
2009年5月,在进一步改版中,重庆卫视的变革指向,已从收视率变为价值导向:“决心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摆脱与全国卫视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怪圈,探索一条弘扬先进主流文化的科学发展道路。”
其改版重点是,搞好具有重庆特色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精心打造讲故事的“英雄长城”、唱红歌的“红色经典歌曲擂台赛”、读经典的“读书郎”和少年红色夏令营等。
重庆卫视的一批红色栏目,在当时已具雏形,比如,《每日一歌》、《故事中国》、《品味经典》等,都已存在。《健康重庆》、《人文重庆》、《大爱中华行》等,也在陆续推出中,但拉动收视率的电视剧播出并未受到严重影响。
在一篇宣传稿件中,重庆台提到,“重庆要成为文化高地,重要资源就是重庆卫视,作为黄金资源,重庆卫视一定要站出来、立起来”,这既是市委主要领导对重庆卫视的期望,更是全体重庆广电人奋斗的目标。
在中国传媒大会2009年年会上,重庆卫视被评为“中国2009年十大卫视”称号,但收视率,已少被提及——2010年全国“两会”上,原总裁李晓枫称,“收视率是影响我国电视事业健康发展的万恶之源,它是一个把‘精英人群’排斥在调查样本之外的调查统计方法。”
李表示,重庆卫视砍掉了选秀类和恶搞的节目,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英雄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节目,受到各界好评。但令人不解的是,重庆卫视的收视率从2008年的全国第4位,下降到2009年的第10位,2010年3月是第20位。
“我建议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收视率调查样本。”李晓枫说。
当年,重庆卫视倾情打造“中国红”——这种“红”,不仅融于春节晚会、综艺晚会、经典电视剧之中,还见于新栏目《唱读讲传》、文献纪实栏目《记忆之红色经典》等,经典电影如《地道战》等开始频繁出现在重庆卫视荧屏。也是那个时候,豆豆等广告部员工开始发现,他们每月的工资卡上只收到了基本工资,“奖金没了”。
另一位重庆卫视员工透露,重庆市委早就有停播电视剧的计划,将卫视改成红色频道、停播广告。原总裁李晓枫视收视率如命根,尽管红色浪潮无法抵挡,依然曲折迂回不愿砍掉电视剧。在其因经济问题落马后,停播商业广告、砍掉电视剧方案开始启动。
“领导的关怀”
2011年初的重庆卫视改版通稿如此表述改版缘由:“在市委的重视、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以期在全国卫星电视中树立起重庆卫视独树一帜的媒体形象”。
在很多员工眼中,此言不虚。他们回忆,在2011年探望重庆卫视采编人员会上,市委主要领导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你们重庆卫视特殊的的忠实观众,很喜欢这项事业。”
很多员工说,他们做的节目,常常会收到来自上面的反馈。
比如,今天这个节目做得好,那个节目需要改进等,“直接对节目进行指示”。一次,工作人员接到上面指示,说《天天红歌会》里面应该插一些山区孩子的镜头。
于是,一帮编导赶快发动各种资源,向下面区县电视台要,后来干脆直接去下面,拿机器拍了,赶忙加进去。
结果,重庆卫视播出的每个栏目,几乎都有个对应的副总裁级别的人来审片、把关,“出现问题的时候,随时都能找到相关的责任人”。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宣传部长对我们卫视的熟悉程度,可以以分钟来计算,每天播出什么节目、多长时间、多少分钟公益广告,他都一清二楚。有一次,和我们同事打赌,同事都输了!”
“实话告诉你吧,我们卫视的每个栏目、具体定位、播出方式,包括连名称,都不是我们来定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在策划《天天红歌会》的时候,他们曾经按照演播室内请人来演出的方式筹划,被否决。
至于原因,一个说法是——室内请人唱红歌,没能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效果不好,“上面的想法是要体现老百姓的参与,越普通越好,不能是专业演员来唱,必须是很多人一起的大合唱。”
“所以,后来我们的镜头就常常去捕捉那些唱红歌唱得很high的人,越投入、越动情,这样的人我们就多拍,上面喜欢啊!”
基于这种情势,翻看重庆卫视的节目单,如《信念》、《记忆》、《纵横天下》、《天天红歌会》、《品读》、《百家故事台》等,让人恍若来到图书馆抑或课堂,而其播出的内容,也多为陈年往事。
于是,大部分为年轻人的采编者烦恼多多——“很多人很郁闷,可以说是非常郁闷。工资降了不说,还没有任何自主权,什么都要上面审,包括台领导,日子也不好过,动辄被批,经济压力又那么大。”
“公益台”遭遇“收视率”
“两会”期间,重庆市长黄奇帆向媒体解释,重庆卫视改革是回归社会管理的本源。“叫红色电视台也好,或者叫公益电视台也好,其实有国际惯例……日本的NHK,英国的BBC,你去看,24小时里没有1分钟广告。”
“所以,薄熙来书记跟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提出这么一个意图,我们大家也认为合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方方面面都赞成做一次尝试。所以应该说宣传部和广电集团推出来的这个措施是重庆市委的决策。”
对于这个“决策”,民众以遥控器表达了看法——收视率下跌。
很多人也在互联网上发表观点,比较有代表的一种是,“火红的重庆卫视,真叫那个红啊!如果有兴趣,您试试,连看一天的感觉!”
婷婷说,做了多期节目后,录的时候听红歌,编片子也听,播出时还要听。到后来,她都麻木了,“随口都来上一段红歌”。而她的一个同事,小姑娘,参加工作不久,现在,几乎每天哼着红歌上下班!
也有认为节目办得不错的。学考古出身的《重庆日报》记者张华(化名)就坦言,他很喜欢重庆卫视的节目,经常看。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 (微博)博士认为,“重庆卫视的收视率下跌是必然的。一方面,电视是娱乐工具,观众看电视,既要接收信息,更要休闲娱乐、打发时间。因此,黄金时段靠综艺节目、电视剧等打天下。而重庆卫视现在播红色剧、教育节目,娱乐性比较弱,收视率低,很正常。”
重庆卫视内部一位员工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他说,大众传播现在已经进入了交互化时代,相互选择。党政过度参与媒体本身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强制要求制作宣传任务,那就是强制给观众生产精神食粮,观众可以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