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南生女士,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也是在电影界奋斗了30年的资深电影人。在戛纳开幕的前一天,她独家对话新浪,谈评审工作,谈华语片在海外市场的真实际遇,也谈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的混乱和浮夸。
戛纳担任评委:一看故事二看人物
据新浪网报导,施南生介绍说,评审工作在11号到22号之间进行。“徐克导演以前做过戛纳的评委,他告诉我,一般一天差不多要看两场戏。电影节有要求说,开幕仪式和闭幕仪式评委必须出席,最好能参加红地毯。”
作为评审,施南生个人会比较侧重于看一个电影的哪方面?她说:“不确定的。我看不同的电影,会找不同的点。有的电影是看内在表现,有的是讲故事,有的是看技术。不过讲故事一定是基本的,电影里面的人物能不能引起我感性的反应也很重要。”
谈华语片在电影节获奖:已经不是浪潮兴起的年代
前些年华语片在国际电影节频频获奖,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很受海外的关注,但是近几年华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越来越少拿奖了。
施南生认为这是必然的:“一种电影风格的开端,人家都注意的。一个新的年代的开始,一出来的时候,很打眼,像十几年前的韩国片一样,很引人注意,这几年也没那么新鲜了。但是这也说明,中国电影工作者,已经进入国际电影的范畴里面了,就像多了一个会员是中国,我不觉得这是多么特别的状况。只是说,现在不是那个浪潮兴起的时代。”
谈中国导演:别想着既要艺术,又要商业
施南生认为中国电影是在2001、02年才开始发展的。“我记得03年之前,我常跟老外讲:请你们注意中国市场,香港是680万人口,票房是8亿。中国大陆13亿人口,那时也是8亿,这怎么可能呢?一定会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内地那个时候刚刚有一个商业市场开头的迹象,随着政策出台,合拍片拍摄、还有单片报批、民营公司发行……市场开始形成,商业氛围当然会越来越浓。但是有一点中国导演应该注意:千万不要自己蒙了自己!你是拍商业片的,你就拍商业品,你是拍艺术片的,就拍艺术片。别想着既要艺术,又要商业,那是非常难的。”
谈华语片乱局:有人以为有钱就有一切
施南生从80年代开始就做华语片在海外的销售发行了,一直到现在。她认为现在华语片是一个乱局,因为基本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施南生说:“什么制度都没有。例如说如果要卖一个片子,不是从拍完了才开始,而是从筹备期就应该开始,所有的物料要准备好。别到了要交东西的时候,忽然说导演去了乌鲁木齐拍片,半年后才有时间回来。甚至有的中国公司,投资人太有钱,但什么都不懂,签合同的时候,还会问:‘合同为什么要签英文?是不是有歧视?’我说英文国际交易的语言,这里面哪会有歧视?”
她说:“大家以为卖东西是最简单的,但其实里面很多很多细节,要很规矩的,持续的去完成。这没有什么难的,只要你肯做。但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的想法很怪,他们觉得没什么解决不了的,有钱就行了。大家一定要尊重专业,尊重国际游戏规则。有的人不管这些,觉得拿钱可以摆平一切。他们觉得反正我有钱,又有市场,又有人,人多势众。我特别想大家快一点集体聪明起来,不要乱搞,乱搞最后还是你去吃那个后果。”
谈华语片海外销售实情:卖几百万美金这种事,好几年没有发生了
在戛纳经常有中国片方说,他的片子卖的特别好,在海外成本已经收回来了。真的大家都卖得这么好吗?真的没有一部华语片是卖不动的吗?
施南生:“(摇头)第一个我不知道他们说好不好,是什么定义,有没有一个标准,我做了很多年,我自己很清楚。”
她说:“80年代我试过一部电影40%的收入来自海外。有一部戏叫《洗澡》,张扬的,他那年只卖了几十万美金,但是它成本非常低,如果按照他投资的比例算是好的。但是如果投资高,就不能这样算比例,大片动辄上亿,怎么卖也不可能卖回40%。所以有时候有些人的话,他一说出来,我就不想接下去。在美国卖几百万美金这种事,最近好几年都没有发生了。美国上映一个片子,成本就很高,片商如果买片子已经花了几百万,上片成本再去掉那么多,那得多少票房才能回本啊?所以很多片子都不会在美国院线上映的,因为成本太高,片商只会便宜买来,然后再录像带市场去赚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