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紫藤庐是政治反对派与艺术家聚会的场所
台湾紫藤庐上世纪80年代是个政治反对派、不羁艺术家进行聚会、抒发异议的场所。如今,该茶馆已褪下往日的熙攘,变得更加静谧动人。在台湾较近的历史中,该茶馆是个起点,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走入紫藤庐,耳边传来柔和的乐声,还能看见置放于木桌之上装了水的煮水器、茶壶、茶杯。一些宾客压低了声量进行交谈,另一些宾客则弓着身子在托盘中拿点心。该茶馆过去颠覆性的形象已被淡化了。
茶馆的主人周渝表示,“在80年代,一些人士担心自己被当局的情报部门关注,因此不敢前来紫藤庐,这些人士中以做生意的人士居多。”
他表示,他在30年前打造这家茶馆时,就设定了这是一个能让所有人聚集的场所,让无法在公众场合发表论述的人士畅所欲言,包括知识分子、地下文人、人权份子及反对派政治家。
“饮茶的意义在于思想交流”
周渝经营紫藤庐已多年
周渝前额的头发灰白,嘴上的灰白胡子修剪的很利索,手上忙不迭着茶水活儿,以热水为茶杯加热,再将茶水倒入茶杯。他说,他也开了一家酒吧,但由于不胜酒力,因此他发现还是茶馆比较适合自己。
周渝表示,“中华茶道是非常不正规的,没有一些戒律的礼节,不像严谨的日本茶道。中华茶道受传统道教、儒家价值观熏陶,重视礼仪、社会、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们的茶文化是浪漫、富想象力的,而饮茶的意义在于思想交流、进行有价值讨论。”
另一名现在担任记者职务、至今以司马文武为笔名的江春男,是以前一些持异见的地下杂志的创办人,也是紫藤庐的老顾客。他表示,“我们常在这里碰面,有时也到附近其他一些地方。由于这里有很多耳目,若我们有很多事商谈,我们会到别的地方去。”
周渝可以打造这样一家茶馆,与其父周德伟有着很大的关系。以前,身为国民党党员的周德伟在战后曾在政府手中获得一份台湾大学的教授职务、一所位于大学附近的房子。该所木房是日本殖民时期下的产物,院子里种满了芳馥的紫藤花。
后来,周德伟移民到了美国,把这所房子留给儿子,并继续保留了“自由”的风气,因为该所木房演变成了以紫藤花为名的茶馆,并迅速成为了反对派知识份子的议会场所,也是政府烦恼的来源。
周德伟是一位著名的知识分子,是奥地利学弗派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支持开放经济思想的拥护者。他在1949年为了躲避共产党而逃离至香港,之后再到台湾。其实他在20年代就加入国民党,成为台湾战后颇受尊敬的人。他是蒋介石专制和干预政策下,拥有自由思想的人士。
几经周折走到今天
紫藤庐墙上挂着泛黄照片,述说着过去老旧的故事
这家紫藤庐在创立期间曾面对些许波折。周渝表示,“以前,一些人士曾表示要起诉他,因为这是一个政府所有的房子,不能作为一家茶馆的地点。那些人士要求与我谈判,要我在关闭了茶馆后才能在此继续生活。最后我自费建立了紫藤庐。”
之后,该茶馆渐渐摆脱了这样的打扰。在戒令于1987年获解除后,现在已没有人阻止周渝经营茶馆。许多以前的常客成为后来的知名人士,在此聚会的民进党甚至于2000年至2008年成立了政府,成为了重要的决策者。
现在已成为历史遗迹的紫藤庐,是繁华台北的一处清灵之地。一个有着美式作风、名叫隆夫的日本人对记者表示,当他到访台湾时,他经常会流连于此。他表示,“8年前,我从航空杂志中知道这家茶馆,我感到好奇,想要亲身体验中国茶道。”
周渝对此表示,茶馆现在有很多常客是日本游客,有可能是因为日本人重视茶道的缘故。据悉,有时候,周渝的一些旧识会回到这里,和他坐在一起聊天,就像回到过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