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邱会作的这份回忆,也许世人永远无法知悉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的内情了。邱会作的回忆是根据他日后与黄永胜的交谈,另外还有来自周恩来、汪东兴、叶群等人的信息汇集而成。所以,以下这些回忆极具历史价值。(页252-271)
(1)酝酿政治局人选的“三人小组”。毛泽东、林彪、周恩来在“九大”会后决定成立一个“三人小组”酝酿政治局候选名单。“三人小组”由周恩来、康生、黄永胜组成。按照常理,政治局候选人名单的拟定应是毛、林、周三人决定,而此次变成周、康和党内资历不深的黄永胜。毛泽东指定周、康、黄负责提名人选,毛林则退居幕后。“三人小组”由周恩来总负责,康生显然代表了“中央文革”,而黄永胜则是军委办事组的代表。“三人小组”在中南海办公,严格保密,不与外界联系,除毛林电话外,其他电话不得接到“三人小组”。
(2)第一个人选名单依据的是,八届政治局委员未倒台者、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军委办事组成员和中央各大部门、军区的人选。计有: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朱德、董必武、刘伯承、叶剑英、谢富冶、李先念、李雪峰、江青、张春桥、姚文元、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许世友、陈锡联、汪东兴、王效禹共24人。毛看到名单基本满意,但划掉了江青,而林彪则划掉了叶群。“三人小组”再次开会时,周、康窥测毛的心意依旧将江青列入候选人名单。毛泽东在第二次开会时依旧划掉江青的名字,而林彪也划掉叶群的名字。毛还提出可增加纪登奎和李德生二人。“三人小组”再次开会时实际上只剩下江青和叶群的问题了。康生坚持江青进入政治局,而黄永胜则转达林彪的意见:坚决反对叶群进入政治局。而周恩来则说“从当前的实际政治情况出发,江青和叶群一定要进入中央政治局。我们要从政治上向毛泽东,林副主席表示我们诚恳的态度。”周康黄三人到毛处再次提出江青进政治局,毛最后说“从现实情况出发,你们的道理是对的。这个问题(江青列入候选人名单)不管怎么说,责任在我毛泽东身上,我应当完全负责。从今以后,永远不要江青和我一起工作了!她从思想上来说不是一个纯洁的党员,另一方面,她也不是一个女人。”显然毛最终点头同意了这个名单。这样,周康黄再到林家说服林彪,此刻事实已成为如果叶群不进政治局,江青也进不了,反而是林彪给毛泽东难堪了。林彪不得不同意这一安排。叶群实际上是作为江青的政治陪衬而进入政治局。
(3)“三人小组”里只有黄未进政治局常委,令人蹊跷。据黄永胜对邱言,毛泽东曾设想将常委增加到七人,即毛、林、周、陈、康、黄永胜、张春桥。但毛考虑张春桥进常委带来的问题较多,林彪也不喜张,毛心中犹豫。后来还是林揣摸出毛的心思,提出黄、张均不进常委,遂摆平此事。
(4)中央军委机构和名单在九届一中全会上一致通过,这与以往的惯例有所不同。这时林彪与军委办事组商议的结果。目的是表示军委办事组乃中央全会正式任命通过的,而“中央文革小组”却没有这个殊荣,也就是说军队要完全摆脱与“中央文革”的关系。军队的老帅们虽然没有进政治局,但依然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内排名还在军委办事组几位新当选的政治局委员前面。
(5)江青的不满和闹事。江青闹事的原因:选举中少了一些选票、没有被中央“委托”组阁、未当上政治局常委、全会没有明确“中央文革”继续存在。邱会作回忆说:九届一中全会闭幕当晚,江青最后一次召集中央文革碰头会,江青对周恩来发难。江青一到就坐在周恩来经常坐的主持人席上,把周挤到一边主持了会议,江青说:“今天的会是我召开的,我宣布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有人搞阴谋,一切事情不告诉我,电话也不打一个。你们别以为当了什么委员就保险了,你们的历史旧账还锁在我的保险柜里,只要交给革命群众就够你们受的,我们来继续较量吧!”而此时,林彪、周恩来、陈伯达、黄永胜均认为应该取消中央碰头会,改变中央工作方式。
(6)中央碰头会被取消。1969年5月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传达毛指示“中央今后的工作班子由政治局集体领导、并由中央常委主持工作,中央不再设书记处等其他机构。”中央的工作成为在京政治局委员工作会议。这实际是终止了江青称王称霸的“衙门”。江青想再次召开中央文革碰头会已经没人参加了。
笔者认为,中共“九大”和九届一中全会的召开,显示了中国的政局从文革初期的混乱走向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毛泽东出于对全局的考量终止了中央文革的活动,而林彪、周恩来等人更不希望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中央文革成为中央的常设机构。作为文革的“有功之臣”,江青当然要进入中央政治局,毛泽东也必须提拔江青这个自己唯一真正信任的“学生加战友”。事实上,自“九大”以后中央政治局内部形成“军、文”两派,一派是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后来还有纪登奎这些文革新贵,另一派则是军委办事组,加上陈伯达、汪东兴。周恩来表面上不偏不倚,但实际行动上还是与军队一方站在一起。这种政治形势一直延续到“九一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