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上时,增长风险已在悄然上升。目前尚未有统计数据予以全面证实,不过种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速下滑可能已经出现。
在金融领域,随着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创出新高,银行为维持75%的存贷比而不断收缩借贷战线,部分企业资金压力大增。最近传出不少企业拖欠电费水费,最新的应收账款数额较去年同期上升24.6%。温州地下钱庄的放款利率暴涨到接近每月4%,沿海地区标会倒闭情况也比较严重。对于中小企业、出口企业,资金困难并非来自较高的资金成本,而是根本很难借到钱。
继北京之后,可能有十个以上的城市,陆续推出行政手段限制汽车购买,以此来纾缓交通堵塞压力。北京市今年推出限车令的第一、二个月,汽车销售量下跌八成。汽车,是中国最大的单一零售商品。
不少沿海城市响应国务院的「新国八条」,打压房市,住宅成交量应声大幅下降。目前尚未接到商家的负面反馈,不过房产成交下降后,家用电器与家具销售下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室内装修及房屋中介的惨况在个别城市也已经浮现。
美欧的出口订单看来并不差,不过上游产品如棉纱、钢材的库存却下降得很慢。笔者认为,成本上涨及农民工供应不稳定,使出口厂家减少接单,出口的回暖可能比想象得弱。
港口吞吐量、旅客飞行量、用电量等经济晴雨表的数据,仍有正增长,但是增速却比去年明显下滑。在基建领域,除了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已大幅放缓外,核电站、高铁建设也出现了停工局面。
三月份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较上月上涨了1.2基点。有分析员认为中国经济在加速,笔者不以为然。在过完农历新年后,工厂重新开工、工地重新建设,三月份PMI一定高过二月。在过去六年中,三月份PMI平均比二月份高过3.5个基点,而这次仅增1.2个基点。而且新订单增加落后过生产,部分经济增长来自补库存。
事实上,今年的PMI是过去六年来三月份比二月加速最慢的一次;从PMI的绝对值看,也属同月历史上第二差(仅好过金融海啸后的二○○九年三月)。中国经济在三月份本应出现的加速,不过从多种角度看在今年并不理想。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为9.7%,好过预期,不过很大程度上功劳应归于基数效应。在统计学上更合理的环比增长折年率,第一季度为8.7%,其实已经较上季的10%大幅回落。这个的背后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1)量化收缩带来的流动性分布不均衡,中小企业的受害程度被低估,2)消费并未因工资上涨而出现跳涨,来抵消投资的放缓。当然经常项目顺差减少,也是GDP减速的一个因素。
笔者并不对中国经济全面悲观,也不认为雷曼倒闭后经济全面萎缩的一幕会重演。目前笔者甚至不会因此下调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不过相信现在已有足够多的征兆,需要提出中国增长可能减速的警告。投资放缓,世人皆知,可是目前偏软的主要来自消费,这是一个意外。
如果今年下半年,通胀高烧不退,增长滑落乍现,政府的“政策两难”会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