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价格近年来大幅波动,导致蔬菜滞销,菜农因此遭受严重经济损失。中国媒体发文要求政府救助菜农。
官方中新社星期二报道说,针对近日中国部分地区一些蔬菜出现“卖菜难”现象,中国农业部下发通知,紧急部署,要求各地农业部门采取措施,帮助菜农寻找市场销路,稳定蔬菜生产。
报道列举了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地采取的一些措施,例如,北京市着力推进“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场店对接”、“直投菜柜”等10余种蔬菜零售终端新模式。
上海市在着手制订今年“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方案,市级财政补贴保费的50%,各区县财政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补贴比例,投保人自缴保费比例不低于10%。
北京出版的《新京报》日前发表社论,就中国政府如何保护菜农利益提出建议说,中国农村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蔬菜价格下跌后,各家各户承担着全部损失。
旅美中国学程晓农认为,由于中国政府既不允许农民组织自己的协会,也不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导致农民在不掌握全局性信息的状况下盲目种植,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或暴跌。
“这种现象并不是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以前也多次发生过,每次农产品价格暴涨。有通货膨胀之后,农民就会做出价格反映,就是开始扩大种植。由于供给过大造成产量过剩,然后物价暴跌。对付这种价格的大幅度暴涨、暴跌,在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由两个方面来做一些制度上的弥补:一个方面就是政府有责任掌握全盘信息,然后为农民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比方会告诉农民现在蔬菜价格是多少;预计明年蔬菜的需要量是多少;然后预计现在又多少人在扩种;预计明年的产量会多还是少,如果多到什么程度,价格会跌倒什么程度。政府是应该有责任提供这方面预测的信息的;另外一方面农民他们可以组织在一起,彼此流通信息,比方讲今年要增产蔬菜的话,大家会把增产的部分均匀地让各家分担一点,但是谁也不要种植过多,以免造成集体受伤害。在中国这两个功能都不存在,为了防止农民有组织地活动,中国政府把农民的各种社团性的组织全部给消解掉了。”
《新京报》的社论认为,政府不必细微地指导农民的生产和销售,也不一定要向他们推销种菜保险,这些问题通过市场机制都可以解决。现在中国菜农更需要的是,拥有参与市场交易的权利和作为公民的基本保障。应该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等制度改进,打破影响农业升级的制度障碍,同时,给农民提供城乡均等化的养老和社会保障。
海外中文网络杂志“中国事务”主编伍凡则认为,问题在于,中国的现政权中没有代表农民利益的力量。
“从道理上讲政府应该帮助农民,过去中国不在搞什么菜篮子计划,固定的一大批农田专门种菜,保证供应。顷刻间农田没有了,都拆掉了,拿去盖房子了。等于说政府不投资了。农民的死活都不管了。现在就是房地产占了很多土地,把土地拿走,菜农非常艰苦的,运费又贵,又受气候的影响,价格波动非常厉害,中国对农业的投资是最少的,最不关心的。为什么?在政府里头没有他的代言人。”
社论指出,应该正视菜农的弱势地位,保证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比照粮食收购的最低保护价,在兼顾市民消费承受力的同时,对一些基本的蔬菜品种进行必要的生产性补贴和价格保护。在疏通产销环节上,取消不合理的中间收费。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中国商务部上星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36个大中城市的18种主要蔬菜价格下降了9.8%,而且将呈现加速下降趋势。例如,在山东,种植成本在0.8元/公斤以上的卷心菜,卖0.2元/公斤都无人问津;在河南中牟县,每公斤芹菜甚至卖不到0.1元。菜农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