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一季度中国出现了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但是这丝毫阻止不了外汇储备继续创新高。4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稳居全球第一。
而上次中国出现季度贸易逆差是在2004年1季度,当时的官方外汇储备只有4500亿美元。短短七年间,外汇储备增长近七倍。外汇储备主要由贸易顺差、FDI和外国贷款等组成。无疑,这些年的外储高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即是近20年的贸易顺差,尤其是近5年来的急速增长。
从上世纪90年底初开始,除了极个别年份,中国都是贸易顺差。尤其的,长时间的贸易顺差,直接导致了中国基础货币的快速超发。这些年,货币投放的急速膨胀,这其中除了国内常年的信贷极其宽松格局,招致M2持续维持20%以上增长外,由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则是目前货币汪洋洪水泛滥的另一根源因素。
还是来简单看看历史数据。1995年,贸易顺差首超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67亿美元。十年之后的2005年,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而之后的五年,则是中国贸易顺差井喷、外汇储备飙涨的时期。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更是接近3000亿美元。
造成这几年顺差急速攀升的原因,还有人民币的汇率机制改革,我们采取了“小步慢跑”式的升值方式,升值预期不断强化,直接招致了热钱以隐身于贸易顺差的方式不断涌入。到了金融危机之后,虽然贸易顺差略有减少,但是在2010年依然达到了1800亿美元。
而且,自1994年那次汇改之后,一直要求企业强制结汇,这就使得央行就成为最大的外汇购买者。于是,强制结汇制度下的外贸顺差,就成了今日国内巨额外汇占款的来源,基础货币迭创新高也就不足为奇。去年底,外管局发布新规,允许外贸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出口收入存放境外,这可以减轻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巨大压力,缓解通胀预期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明智之举。不然,央行官员的工作将更加的疲于奔命。
无疑,长年高顺差,带来了中国出口企业前所未有的繁荣,解决了大量人的就业问题,亦是中国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动力。出口导向战略和相应政策是促成贸易大繁荣的主要推动力。 不过,已经走过了20年,出口导向模式愈发成为经济转型和健康增长的累赘。
过度依赖外需和外资,金融市场改革滞后,投资渠道狭窄,加上出口企业粗放式生产,导致我们虽然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额顺差,但是并未带来相应的财富积累,相反是在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的情况下,低效的和不可持续成为必然。
尤其是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贸易失衡,被斥之为引起大危机的罪魁祸首,虽然这一说法有偏见的成分,但是国内外的经济现状说明,有必要对这一模式进行反思。2003年到2008年,中国顺差占全球总顺差的规模,从6.84%上升到了24.31%。就是说,当今全球顺差的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事实说明,如果像2003年之前那样,如果贸易顺差不大,那么其对全球失衡的影响不足为虑,外汇占款带不来基础货币急升的话,那么出口导向模式真可谓美丽的“馅饼”。可惜,伴随着经济的长期两位数增长,就业形势严峻,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过于严重,并渐渐形成了政策上的“路径依赖”,外贸的过度繁荣,就完全不是好事情了。就像药和毒的关系,过量的药就为毒,二者转化一步之遥。
失衡已经成形多年,由此,出于平衡国际收支、收缩外汇占款、缓解国内通胀的多重动机考虑,“十二五”时期,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乃至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都已经不可避免。
当前,伴随着人民币的“不得不升值”,现在是到了该大举进口国外商品的时候了。这一进程如果从2005年汇改之初就逐步进行,那么当前,无论通胀形势,还是人民币升值压力,都不会像今天这般痛苦。通过大量增加进口,不仅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国内的总供给,缓解目前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更为主要的是能够逐步扭转持续近20年的长期贸易顺差格局。而通胀和顺差,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直接的逻辑关系。
不过,校正失衡不可寄希望于短期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完成。比如,通过人民币升值固然能够淘汰掉一批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提升贸易顺差中的质量,但是并不能够终结固有模式。未来五年,中国必须尽快调整外资、外贸和产业政策,加速市场化进程,尽早完成出口企业的优化升级。彻底摒弃过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双双低下的老毛病,产业链最低端的企业发展和利益来源,不是中国经济应该需要的未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金融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