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胡润研究院和群邑智库昨日联合发布了《群邑智库•2011胡润财富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千万富豪人数已达96万人,相比去年增长9.7%,其中包括6万个亿万富豪,比去年增长9.1%。而北京有17万个千万富豪和1万个亿万富豪,排名第一。
老实讲,笔者平常看穷人的新闻、关注穷人的时候更多些,所以偶尔看到一个关于富豪的新闻多少有些不能适应。特别是千万富豪的数量,虽然看起来没什么感觉,但仔细一想看是吓了一跳。我们可以稍加计算,按胡润财富报告的数据,再加上些夫妻二人财富分别存在各自名下的情况,和部分因为见不得人隐匿了财产的人,如此北京千万富豪数量粗略可达20万。而北京市人口有多少呢?按统计局的说法有3000万瞬间人口。那么这个比例就是1:150,也就是说我们走在北京的大街上要留神了,因为每150个人就有一个千万富豪的存在。另外,笔者认为富豪的直系亲属也应该是富豪,那么我们碰见他们的概率就更高了。
此外,富豪增长率也很吓人,9.7%是一个7年可以翻一番的数据,照这个速度,49年后我们就拥有了1亿个千万富豪,共同富裕指日可待。按理说,大家都应该为这数据欢欣鼓舞,喝酒放炮才对。不过现实当然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在几大主流网站的网民评论中几乎是叹息一片、骂声阵阵,措辞激烈者、要求打倒土豪劣绅者也不在少数。那么这是为何,这份财富报告究竟又反映出什么问题呢?
笔者认为,富豪的大量增加首先提出的是一个公平问题。目前国内学术上比较认同的是,在效率优先,以市场为主导的第一次社会财富分配中,公平的概念就是能者多得。从这点看来富豪的大量增加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倒是群众的各种羡慕嫉妒恨显得太劣根了。所以常有道德家站出来呼吁大家不要仇富,有能力你也可以去赚嘛,某老师也才会提出等到40岁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的说法。
但是,笔者认为,第一次社会财富分配中公平的概念除了在机会均等、能者多得的意思层面之外,多得者的“多得”还要建立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否则与偷、抢何异?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笔者倒是觉得投机者不能算作能者多得中“能者”的行列,因为他们的投机致富行为不但客观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结果上也对普通群众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所以在此次公布的富豪比例中,居然有高达20%的“炒房者”,这放在蜗居盛行、蚁族搬家、鼠族暗无天日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群众由此产生什么愤怒都是可以理解的。
接着是分配方式的问题。按官方说法,我们目前采取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但分析此次公布的富豪构成比例,55%企业主、20%“炒房者”、15%“职业股民”和10%“金领”中,只有最后的金领可以算在按劳分配的范畴,职业股民应当属于按生产资料分配和劳动分配的结合,其他两者则更大程度上是按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寡来进行分配的,这是对我们现行基本分配制度的逆转。
而富豪是具有示范效应的,他们的成功方式会成为人们传颂、学习的模板,由此必然会带来投机盛行的社会风气。可悲的是,这样的风气已经开始形成,这两年几乎所有国人都开始埋头研究理财和投资了,他们采取的投资方式也从原来的保守风格越来越向投机化发展。而这个现象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即将崩盘、群众积累的财富在一夜间被蒸发的前兆。
富豪的示范效应还带来了群众的“速富”心理,由于贫富差距过大,人们已不满足于大踏步的步入小康社会,非要跑步进入上流阶层。而速富如何实现?辛苦工作自然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炒”,将自己手里高于社会人均占有率的某样商品炒到天价才能实现。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在抑制商品炒作的工作上还会有很大的压力。
但不管我们怎么关注、看待现在的富豪现象,这些富豪都已经客观存在了,说不定有些富豪还挺冤枉,自己只不过有三套房子,怎么就成千万富豪了。而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网民的谩骂背后,我们也应当明白,现在早已不是那个分地主财产的年代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要合法、合理还得合乎平等公平原则,毕竟是社会问题产生了这么多富豪,而不是富豪产生了社会问题。
所以,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以为,当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比较恰当:一是健全调整个人资产增值税,调整社会财富分配;二是加大抑制投机力度,立法保护公众利益不受投机者侵犯;三是加强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宣传,改变社会唯物质论的风气;四是稳步提高群众收入,同时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要增强群众的致富信心;五是合理引导富豪资金流向,通过税收等手段刺激他们消费,但要尽量避免奢侈品消费,从而对社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在此之外,真正要让网民不眼红、不仇富,恐怕还要等到社会财富分配合理有效,真正实现公平的那天。不过到那时,富豪数量的增减估计也只是个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