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首次禁渔!
【看中国记者叶修综合报导】千年来珠江首次禁渔!由于大兴水坝建设、过度捕捞及水体污染等问题,造成珠江流域渔业和生态资源恶化,自今年4月1日起,珠江流域将首次实施统一禁渔两个月,而原本就贫困的沿岸渔民又将面临生活问题。
据《广州日报》报导,这是中国继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禁渔行动。珠江禁渔首次在2005年的珠渔委会议上提出,在中山、清远、桂平等地开展调研后,2007年1月珠渔委首次向农业部上报了“珠江禁渔”方案,范围包括珠江流域所有的干流和支流,时间是从每年的5月1日到6月30日,但当时因考虑到特困渔民的问题而未批准。
4月1日起实施禁渔 渔民补贴尚未出台
2009年9月,在对珠江中上游的广西、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对渔民生活进行调研后,珠渔委正式向农业部提出“珠江禁渔”申请,时间改为每年的4月1日到6月1日,范围也缩小至珠江流域的干流与重要支流。去年10月,国务院同意农业部正式颁布禁渔制度,珠江流域从今年4月1日开始首次实施禁渔,为期两个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新辉认为,应该禁渔一年,生物资源才能得到有效恢复。还有老渔民认为,应该禁渔5年,并杜绝电鱼行为才能使珠江复原。有相关人士透露,禁渔时间越长,渔政部门面临的管理压力就越大,这远非渔政部门能够单独运作。
此外,禁渔期内渔民的生计也是一大问题,这些渔民们普遍年龄都大于40岁,文化水平比较低,几乎没有几个是初中毕业的,就算渔民想转业也很困难。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和肇庆、梧州、贵港等地方政府曾经表态,将向困难渔民发放相应的临时补贴。据悉,休渔期间对于渔民的经济补偿方案目前尚在调研和商讨之中。
行政多头管理 渔业资源面困境
农业部珠江流域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楚荣介绍,珠江流域的渔业资源面临的困难有三点:一是种群结构发生大的变化,“土著”品种逐渐减少。以鲥 鱼为例,上世纪20年代,鲥鱼产量高达40万吨,而目前鲥鱼已近乎绝迹。二是“入侵”的外来物种已成为了珠江流域主要的捕捞品种,比如来自外国的罗非鱼和 来自长江流域的太湖银鱼等。三是渔业捕捞量大幅减少,存在渔获小型化和渔民收入低质化的问题。
而究其原因,“水坝建设、过度捕捞、水体污染、航道疏浚和采矿挖沙”是珠江流域渔业和生态资源恶化的主要因素。
陈楚荣坦言,无论在海洋还是内河,都一直存在水利、海事、航道、渔政、环保等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有一定负面影响。流域生态保护涉及水利等部门的利益,相关法规并无完善的明文规定,渔业又在GDP中处于“弱势”,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