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睢宁县博物馆内,藏有一块纪念明遗民崔兔床先生石碑。此碑为清末睢宁知县侯绍瀛所刻。后来睢宁秀才傅毓祥访崔干城遗事二十多年,勒石以纪念,并撰写碑记,碑文由睢宁后学王敬堂书写。这个石碑记载了明末文武双全的奇人──崔兔床。他曾经做过崇祯时的站殿将军,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有著作多种,今只存《讲意心法》一册。
据《明遗民崔兔床先生碑记》载:
先生讳干城,别署干湛,字兔床,河南宁陵人。崇祯庚午年乡试时,中了举人。博学强记,贯通经史,兼精天文、舆地、兵法。个性豪迈、崇尚义气,能急人之所急。当时明末,流寇李自成蹂躏中原,于是自行组织、操练乡兵子弟为防守抵御尽力,因此家园多所保全。
自崇祯皇帝煤山上吊死后,李闯(即李自成)继之而死,接着满清建国,先生秘密纠结同志,图谋恢复明祚,并特约程时安、王时安二位大侠,共商大计,等待时机成熟,三人在北京城内某寺之中会合,而该寺住持亦为反清复明的志士。
至夜,三人遂潜入清宫,因不熟宫内路径,不得其门而入,最终迷途。直至天将亮方仓皇出宫,各奔前程。
事败后,先生侍奉母亲一起出亡,并以其子崔桐随侍一旁,抵达吾邑寿鹿山。投靠告老还乡的本地宰相李涤侯,为他所尊敬与礼遇,因而以此地(即江苏省睢宁县南方,大李集侧的小李集)为家。
在李府,平时以教授李家子弟学问为职,闲暇时放情于诗酒。接着与沛上阎古古、濮州叶润山、徐州万寿祺、淮安吴嵩三、吴姬望、羽流陶镇寅等,诸位有志反清复明之士,深相结交,打算起义兵有所行动。
此时,阎古古和崔兔床之间,对反清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古只想领兵图谋响应;而崔兔床,鉴于当初自己在河南组织义军的失败,提出“须俟其万全而后动”(必须等待所有计划,臻于万全之后方才行动)。结果,阎古古一意孤行,毅然加入山东榆园军。
壬辰年起义兵败,古古被逮,先生于是走江湖,自号鱼目子,入匡庐,又号丛宵外史,胸中时时抑郁不平,闷气所至常发为诗歌,而结纳志士、友朋颇为广泛。丙午春,古古还归沛地,先生会同多人,为之饯行于仁慈寺,赋诗送别。
后来,先生入京溷迹真空寺,因寄旅京师日久,察言观色,得知反清复明之举无济于事,于是归隐于李涤侯的商芝馆。馆在寿鹿山南麓,人迹罕至,两人相与讲学其中。曾撰书馆联云:“三径蓬蒿天下士,百年胶漆古人心。”
据传先生武艺高强,膂力过人,能力挽三百余斤强弓。手使四棱冰铁剑,坚利削铁。引筷如流矢,注插廊柱。轻功更是了得,能飞檐走壁。某个隆冬夜晚,与学生闲谈时,说到扬州的包子,众人都想品尝,他让大家稍候,他愿上扬州买。两个时辰后,他风尘仆仆的返回,手里提着一篮包子,热气腾腾。
另日,先生独饮于大厅,会李涤侯至,主客二人畅谈甚欢。李询问崔:“先生所擅用之武器为何,我从未见,倘急切间遇敌该当如何?”崔答:“凡天下有形之物,皆能成为吾之利器!”接着把手中所持的竹筷,射入庭前足足得二人方能环抱的木柱中。李急急趋前观看,只见筷子头穿出柱外数寸,后留深孔。
接着崔大笑,以掌拍击筷子头,但见筷子由原孔弹出。李大为叹服,敬崔一盅,并要求再睹奇技。话尚未说完,只见崔将口中所含的酒,喷吐至数丈远的墙壁上,酒所到之处,皆如枪弹射击之孔。崔所怀绝技,由此可见一二。
先生除讲学外,经常杯酒高歌或痛哭流涕,以纾解胸中郁闷块垒。更在喝至酩酊大醉时,挥毫寄情于诗词歌赋中。文中多慷慨悲歌的词句。李氏后代恐惧清朝追查,都予以烧毁,以杜后患。而仅存的一册《讲意心法》,是以半草半楷的笔法,书写在竹纸上面,真可谓铁画银钩。
先生事母至孝,淮阴张屿弱《寿鹿山记事》一文中极力称美。恰巧此时母亲生病,思归故里,于是他急急侍奉她西抵旧居,而其妻已率先病殁,此后母亲亦跟着病卒。
先生守墓三年之后,才返回睢宁。丁巳秋,再度南游,戊午八月涤侯卒,先生接闻讣告,设位于兴严寺,哀哭以诗。明年冬古古卒,亦哭以诗。神情凄楚,读之心酸。先生又归此地,移居竹城社涤侯之别墅,穷日夜之时光,删订文稿以及旧作,时有朗诵之举,声音激越,泪随之琅琅而下。乙丑秋,先生终因壮志未酬,以病抑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