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国际河流主办方合影(摄影/李芳)
左起:杰夫•凯利,苗丽娟,琳达•巴特勒,彼得•博斯哈德
【记者李芳伯克利报道】国际河流组织3月14日为纪念这一“国际河流行动日”,借加州伯克利大学大卫布劳尔中心(David Brower Center)举办音乐艺术研讨会,以三峡大坝工程为主题,从艺术家的视角,探讨这一巨大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和河流造成的严重破坏,以及其带来的持续不断的遗留问题。
独立艺术摄影师琳达•巴特勒(Linda Butler)曾经九次去中国,她的近作“长江记住的:湖泊下的河流”一本,记载了三峡大坝建成前后长江两岸的历史画面,其可谓拥有关于三峡大坝最广泛的摄影收藏。
无声的表达
巴特勒的一次次行程,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飞速的变化。巨大的人口被强制的搬迁,村落的消失,城市的改建,历史就好像被切断。画面中老的房屋淹没了,新的街区和公路却人烟寥寥。她说,“看到那些建起的设施派不上用场,让人感到很难过。”不由想到那些穷人、老人又到哪里去了呢?
巴特勒五次走访一位90多岁还在教幼稚园的老人,老人曾问她,你为什么来这里。巴特勒说,我看到听到那么多人的故事,我感受着他们的失落。我想把这段历史用画面记录下来,让人们看到那时的自然景观和村落的样子,以及在三峡施工过程中它们的变化。那也是为那些没有发言权的人们表达的一种方式。
第二次“文革”
巴特勒表示,她那时曾经担心的一些问题,如今仍然存在着,如水库的严重滑坡,垃圾和废物的处理,淡水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等。多少的城市已经失去了新鲜的水源。她认为人的生活离不开净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中国政府需要切实解决的一件大事。
三峡大坝工程所带来的后果,被巴特勒认为是第二次的“文革”,她表示她带给人们的故事,不是要赞美过去,然而这连接着历史的过去,有着它的美丽之处,这种文化的自然延续已经被破坏掉。悲哀的是,失去的已在人们的无意间永远的消失了。
小说家的感言
苗丽娟女士是生活在旧金山的一位华裔获奖作家,她的小说处女作“命运掌握在神的手上”(In the Lap of the Gods)通过人物描述,生动反应现实生活经历,讲述的是攸关百万人命运的三峡大坝工程背后所发生的故事。
苗丽娟在阅读了大量有关三峡大坝工程的纪实报告和资料后,曾只身一人走访三峡延岸城市,采访当地民众。验证了她所了解的许许多多发生在人们身边的真实故事。小说的出版,得到许多同行的赞誉:“那是一本重要的书;沉重的话题;优美而抒情的文字;令人神往而难忘;这是一部有力度的小说……”。
对于当晚的活动,苗丽娟认为非常及时,当今世界正面临政治环境的重重危机,她表示,当一个体制变得零落,不再为大众而运作,就将面临改变的危机,不管这种改变会带来多大的痛苦。就此,她认为,无论是建大坝或设核电站,都必需审慎思考,真正为未来考量。
未到场的中国画家
中国的艺术家围绕三峡大坝的题材也有着各种的创作。画家刘小东“三峡工程”画展,曾经前顾问馆长杰夫•凯利(Jeff Kelley)的推荐,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凯利向与会者介绍了刘小东画作的部分创作过程。
三峡大坝工程造成百万人口背井离乡,成千上万人被重新安置,造成的社会问题,人权问题,层出不穷。直到如今,许多搬迁民众的安置和赔偿仍不能到位。而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所经历的人性中的那种愤怒、挫折和无奈,以及怀抱希望的情感,受到许多艺术家的极大关注。从刘小东那巨幅画作的创作中,亦不难感受到那种人性的表达和挣扎。
国际河流的警示
“国际河流”政策主任彼得•博斯哈德博士(Peter Bosshard)表示,此次“3月14国际河流行动日”活动是一次国际性活动,在世界许多城市以不同形式,研讨会、示威、庆祝等同时进行。他认为河流是大自然的命脉,对河流的保护和关注对维护自然非常重要。
博斯哈德指出,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象三峡大坝这样的工程,只能带来短期内的效益,从长远看,却是对环境的严重的破坏,也破坏了中国未来繁荣的基础。作为世界公民,他希望中国政府能以三峡大坝工程为例,接受以往的教训,不再犯同样错误。
三峡大坝工程简介
中国长江三峡大坝,高101米,长达2309米,水库660公里长。官方数据花费372亿美元,非官方数据耗资880亿美元,并得到来自多国的最大资金赞助,被认为世界最大水电工程项目。三峡大坝自1994年开始施工,历时12年完工,发电达18200MW,于2008年10月全面开始运行。另外六个额外发电机正在安装中,预计2012年完成。
三峡大坝的建筑已淹没了13坐城市、140个城镇、1350个村庄,带来130万人口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人需要被重新安置以防止库区生态破坏。大坝虽已完工,但它带来的后续问题仍持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