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三月回国,先在北京停留了几天,到重庆是周一,好朋友执意开车来接我---我其实是最不愿意找人帮忙的人,觉得自己打车也挺方便的----她一见我的面也说我的皮肤还是很好,心里很高兴!和她见面总是有种喜悦感,也有说不完的话,和她一起散步的话,回头率也挺高的,因为她是漂亮得非常引人注目的那种,每次我总喜欢呆呆的望着她看!我忍不住表扬说她好看时,她说,“我们都漂亮,我是成熟型,你是青春型”,然后我们就大笑。
周二在街头重重的摔了一跤,5分钟里都疼得起不了身,我的前前后后都是人,可是他们都漠然地看着我,没有一个人来扶我一把,也没有一个人问我是否需要帮助;事后向朋友诉苦,他们安慰说,现在人们都被骗惯了,害怕去帮助别人时反被诈一笔。可是我长得那么无辜,怎么也不会像骗子吧?所以在家除了陪父母聊天,就只有看电视和报纸了,电视剧不断的换台,一个比一个罗嗦,一个比一个言情,我平常只对历史剧、纪录片感兴趣,生活剧喜欢比较接近真实生活的而且剧情紧凑的,那种男女主角一天什么都不做就爱来爱去的或者韩剧似的电视我着实没有兴趣,就看报纸。
最为诧异的是那些依然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广告,每天的报纸上几乎都有1/3-1/2的版面是房地产的,很多楼盘强调自己的国际化标准,然后如何好卖— 比如开盘当天就劲销70%,心里嘀咕,既然这么好卖,还用打广告吗?二来,不是说最近房地产不景气吗,可是从他们的宣传来看,还是那么如火如荼的。我想如果你每天看报,本来最没有买房想法的人都会心里非常着急起来,因为看上去人人都又在开始抢房了,笔者在离开中国前就愚蠢了抢了一个----后来听说很多房地产商雇人当托假扮出很热烈的销售场面。这点和美国很不一样,美国的报纸上也有房地产广告,但是很少,买房一般要看专门的房地产广告杂志,所以你在看报时,心理层面上不会受到那些“营销术”的影响。国内房子贵就不在这里罗嗦了—笔者前面有文章介绍。
脚好了后,就开始和朋友同学见面了。也得知我们那届的研究生同学现在大都在高校教书,也有进公司报社的,家里有钱又有关系的找工作就很容易,进电力电信或者好学校;还听说有同学为了进一个我们觉得并不怎么样的学校还付出了令人叹息的代价,然后大家又解释说其实也不用太吃惊,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一个女生家里没有背景,光靠自己太难了。如果自己不出国,也在某个高校教书吧,也或者又回银行;和同学在一起偶尔有点失落,她们都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而我在美国要一切从零开始。在国内,英语好是很有利的条件,可是在美国,每个美国人的英语都比我好!
还见了个亲戚,他的女朋友(他们都是离过婚的,她已经快50岁了;现在给一个私人老板煮饭)对我异常的热情,然后是一大堆的问题。我现在住什么样的房子,多少钱,我现在的先生收入多少,有没有请保姆,有没有名牌手表,或者用名牌产品。我很诧异,她几乎没有文化,但是似乎对美国的了解比我还多,向往要多!又问我能否把她带到美国去,还希望下次我回国能送她美国的手表,然后给她儿子带一点美元!得知我不能把她带到美国又问我找台湾人结婚怎么样,我听了非常的不舒服,心想人怎么可以这样?我那个亲戚虽然不是富人,但是有稳定的退休收入,且对她包接包送、言听计从的,她哪里来的自信还要去找有钱的台湾人。后来我提醒我亲戚说要小心,因为我觉得他女朋友心太高,他倒还安慰我,女人嘛都这样,她们想想也就是了,哪里会真的那样呢?
给好朋友讲了这件事,她说现在很多国人就这样,她们衡量你是否幸福或者嫁得好的标准就是你现在住什么样的房子?用奢侈品吗?过着阔绰生活吗?她们单位也有职工早年办理停薪留职移民到澳大利亚,现在孩子在那里读大学了,去年回来时和同事聚会,大家都发现她不像以前那样热衷名牌了,而且挺节约的;那些同事事后都在背后议论,说这样的出国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不去?!他们却不知道在澳洲只要你有个工作,即使是中低收入,医疗、教育等都没有一点后顾之忧。单身母亲不用上班,政府给你的补助也够你较好的生活了。社会比较公平,求职做事都不用找关系,和同事不用勾心斗角,下班也不用当“三陪”---当然你要是喜欢应酬且是公款消费那就不要去的好。
其实很多国人---除了那些“挣钱实在容易”的官员和家属,到了美国都会变节约,因为从报纸杂志到电视新闻,到处都在提倡节约,省钱的理念在这里深入人心,CNN主持人甚至在电视上教大家怎样在商场或者商店没有打折扣时巧妙的拿到折扣;在国外网站上关于省钱的文章多如牛毛。笔者以前也不是很节约的人,半个月薪水买条夏天的布裙子从来不觉得内疚,超市里买日用品,要买几乎最贵的---这个回国也不改变,因为怕质量问题。但是在美国,自己也变得节约起来,买裙子上了100美元也觉得贵了,因为周围那些月收入7、8千美元的美国女性老说一条夏天的裙子100块太贵了;而自己还是无业一族,更觉得内疚了。参加了很多聚会也发现绝大部分美国人都穿得非常普通,甚至你会觉得有点太随意,仿佛我是穿的很好的那种!前两周去教堂听音乐会,中途休息时,也有两个美国女性走过来说我的衣服很漂亮,但是从来不会有人问是什么牌子,多少钱。我对衣服的执著似乎也淡了些。到超市买牛奶等日用品,也理直气壮地用折扣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