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眼神的“杀鱼弟”红遍网络
“你知道吗?苏州有个很红的杀鱼弟!”“听说他虽然年龄很小,但杀鱼技巧绝对是高手!”近日,“杀鱼弟”以纯熟的杀鱼技巧和犀利的眼神成为网友们争相讨论的网络红人,引起不小轰动。
11岁的孩子成为农贸市场的杀鱼高手,不知道他的心里是不是觉得幸福。这样的问题也许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之惑,但爱玩才是孩子们的天性,不管有多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借口,让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成为干不好活就挨父亲打的“杀鱼高手”,怎么也不能说是一件好事。
儿童的眼神本应是清澈见底的,而不应该“犀利”无比。“杀鱼弟”的眼神与其说是“犀利”,倒不如说是叛逆、漠然甚至抗拒。面对记者的出现,“杀鱼弟”变得神情焦躁,“一声不响,迅速地拿一个脸盆,随即从鱼桶里盛起鱼池水,就往记者身上泼”,这样的一幕让满身鱼鳞的记者肯定想了很多,也让读者在看到这一段时揪心。
混迹市井的“杀鱼弟”将来是会误入歧途成为问题少年,还是真的会成为大陆的“李嘉诚”,这一点谁都难以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李嘉诚之所以成为李嘉诚,并不是因为他过早的地步入了社会。虽然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但在一个现代社会,谁也无权剥夺一个孩子的童年,不管是他的父母还是他本人。
我们在以猎奇的眼光围观“杀鱼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出台了这么多年,还有11岁的“杀鱼弟”出现;为什么在一个把计划生育当作基本国策国家,还会有一对夫妇带着5个未成年子女在城市谋生的家庭。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是个例还是普遍存在?如果是个例,为什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如果普通存在,那么国家有关部门是不是有失职之嫌?
我们都知道,当年的“犀利哥”在成为“正常人”之后其实并不“犀利”,甚至一点儿都不“酷”,他只不过是一个精神受到过打击的流浪汉而已。这位拥有纯熟杀鱼技巧和“犀利”眼神的“杀鱼弟”,也绝对不是一个传奇的故事,而是一出社会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