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曾欲遁入空门,最后是大臣们劝服才作罢。
萧衍是汉代相国萧何的后代,在位48年,寿86岁,是从秦始皇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长寿皇帝,仅次于清朝的乾隆。萧衍也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都专精的帝王。而其天生所具备的文采和军事才能,在他7、8岁时就给他带来了显赫的声誉。
萧衍少时就聪明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好友被称为“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眺、范云等。沈约后来写了《宋书》、《齐纪》等书,而谢眺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
萧衍做皇帝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萧衍做皇帝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勤于政务,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他为了广泛的纳谏,听取众人意见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朝廷提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正廉明。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执行起来后,梁的官治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不做皇帝一心向佛
南朝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尤其梁武帝萧衍极力推崇佛教,使佛教在江南得以广泛传播。梁武帝在位期间曾四度舍身,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位“和尚皇帝”。
梁武帝年轻时信奉道教,登基第三年,他便率领僧俗二万人举行大法会,宣布自己“舍道归佛”。他希望通过“以佛化治国”的途径,将人们从对现实名利的关注引向对生命永恒追求与超脱。
梁武帝皈依佛门后,曾四度舍身同泰寺。西元527年,他在同泰寺里住,便房睡素床,用土瓦茶具和碗,每日晨钟暮鼓念诵经文,还与寺僧一起打扫佛殿。国不可一日无君,文武大臣们苦苦哀求,才把梁武帝请回到了皇宫。西元529年9月,梁武帝在同泰寺里举行“四部无遮大会”,他带领群臣拜完佛后不愿回宫,当晚便住在同泰寺里。
第二天,他在佛堂上为四部大众开讲《涅槃经》,大臣们百般劝说无果,于是,朝廷自公卿以下的群臣出钱一亿万(古代一亿为十万)奉赎,梁武帝方才于10月还宫。西元546年,83岁的梁武帝再次舍身,结果群臣花钱二亿万再次将他奉赎。一年后,梁武帝第四次舍身同泰寺,他“升光华殿讲堂,讲《金字三慧经》”,一共出家37天。贵为皇帝却舍身出家,梁武帝的作法也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
由于帝王的推崇并以身事佛,南朝佛教至梁达到了顶峰,上至帝王宗室,下至世家大族、平民百姓都崇信佛事,佛教乃成为国教,兴盛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