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权威的文学期刊《收获》杂志副编叶开先生,在博客上连续发出《上海小学语文恶意篡改安徒生童话》、《被小学语文教材窜改的巴金名作》等文章。这组文章引起社会对中小学语文课本擅自修改名家名篇问题的广泛关注。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叶开先生10月12日、13日,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日志,以其女儿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鸟的天堂》和《一颗小豌豆》为例,比对分析了原作和被改写后的小学语文课文之间的差别。
在博客中,对名家名篇在小学教材中被频频改动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编撰者以削足适靴的手法,把固化的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甚至是思想方法强加進名家名篇,伤害到原文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那就不是教育的初衷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改动最大的要算我国著名作家学者许地山先生的散文名篇《落花生》,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这篇短短不到600字的 文章竟修改了30馀处,改后的文字似乎“简明”了,但是原文中的那种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势之美荡然无存。
关于适合小学生理解
郑丹娜(垂杨柳中心小学语文老师)解释:名家佳作在入选语文教材后在语言上有些改动主要是为了适应孩子的感觉和需要,一些名家作品颇具深度,但却是四年级的孩子所不能理解、体会的。
叶开:学生因为年纪小,理解力欠缺,一时不能一下子全都理解是正常的,但熟记背诵就是很好的方法,因为经典的作品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和领悟力的提高而带给他们不同的感受。如果为了孩子的理解力,是不是可以把中国人背诵了1500年的李白的《静夜思》改为小孩子戏说的“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 呢?王安石的名句可不可以改成“春风溜达江南岸”呢?
关于《鸟的天堂》
王秀鲜(史家小学语文老师)解释:《鸟的天堂》确实入选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课本,是要适应课时的安排。如果原文不删节的话,恐怕很难完成。
叶开:关于课时紧张,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情况,但是这种存在就是合理的吗?把对名家名篇的修改归因于课时紧张似乎也不妥。
近日,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详尽列举了现有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和北京师范大学版三套使用最广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种种问题。普遍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
据了解,小学语文课本,不但有擅自修改名家名篇问题,让学生们无法体会到原文优美的语言文字,也有不少文章展现不正常的儿童世界,根本有违教育的初衷。
小学语文教材 “病态”的母爱
2008年,一直为《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撰写专栏的语文教师郭初阳发现,目前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一些文章所塑造的母亲形象和反映的母爱是“病态”的,她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更甚的是以爱的名义,行摧残之实。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中指出,教材里的母爱和母亲形像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水》、《花瓣飘香》、《沉香救母》等文章,人教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等,其中的母亲形像多是身体不健康的,这些家庭中一直若有若无地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里面的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
另外,作者在书中指出,教材里写的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孩子,是成人化的孩子,总之是非常态的孩子。这些孩子在恐惧中成长,他们被教育要“吃苦”,不断“吃苦”,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吃苦”。
来源:新唐人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