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正,曾被西方媒体评为远东地区骨头最硬的领导人,其性格坚强倔强,在日寇大举入侵的时候奋起抵抗。在外国人看来,抗战简直是发疯,可是他不畏强暴,宁肯战死也不作亡国奴,其性格之坚毅可见一斑。尤其是抗战前景最暗淡的时刻,连曾经的革命领袖汪精卫都投降了日本。其实汪精卫并不是一个怕死的人,他曾经刺杀清朝摄政王,也曾在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烈诗句。在我看来汪精卫只是对抗战丧失了希望,再加上对权利的欲望才走上了投靠日本的路,也许在他看来,他也是在救中国,不过他也许不了解或者说不愿意相信日本人的奸诈与无耻,以为他能够带给中国人民和平——没有奴役的和平,然而事实正好与他所想像的相反……
据蒋介石的二儿子蒋纬国将军说,蒋介石那时候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因为面对这么强大的敌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撑到什么时候!而且没有任何一点外援。在西北,有共产党的军队在发展,在咄咄逼人;而国军内部有许多军阀的部队,又不一定能指挥得动。他所受到的压力是很大的……。
那时候是太平洋战争发生以前,日本人已经锁死海岸线,中国的外援完全依靠滇缅公路。当时的日本竟要求英国人封锁滇缅公路,向他们承诺:“你帮我切断滇缅公路3个月,我就可以把中国摆平,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攻击希特勒……。”那时候我们被掐得简直没有办法。
当时在重庆,深夜,蒋纬国经常听到委员长在洗澡的时候,会长声大叫,有的时候喊“天”,有的时候喊“妈”。他就是靠这样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压力。
尽管有这么大的压力,他也没有屈服。可以想像他肩头的担子有多重,整个民族的命运都在他的肩头。9.18的时候他在日记中曾经写到“拼我一身,以报我总理,报我先烈,报我民族”,万一失败,那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危急存亡。可是就在这种压力下,他也没有屈服,足见其性格之坚毅。
对于这么一个坚强的军人,我们很难想像他哭的样子,然而正是“英雄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哭了,嚎啕大哭,甚至哭的不能自已。那是在1928年 7月6日,北伐军各路总司令、各路总指挥在北平西山碧云寺举行祭典孙中山先生的祭灵大典。蒋介石目睹孙中山遗容,忽然抚棺恸哭,冯玉祥、阎锡山也频频挥泪,全场气氛非常哀伤,惟独李宗仁在一旁肃立,没有掉一滴眼泪。蒋介石哭了很久还未停止,冯玉祥只好走上去劝了许久,蒋这才止住了哭,将仪式完成。祭典完成,蒋介石回到含青舍,对宋美龄说:“方祭告总理时,闻哀乐之声大作,虽欲强抑悲怀,仍泪满襟臆,体力几不支矣!及瞻仰遗容,哀痛更不能胜。”
1937年,朱培德上将的葬礼上蒋介石的第二次哭泣。这次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蒋介石面容哀恸,官方说法是蒋介石对这位北伐、剿共尽心尽力的老将的去世感伤不已。第一次哭,那是对孙先生的忠诚所致,其实更深层的是对民族的忠诚,而不单单是对孙先生个人的忠诚,第二次哭,那是对部下的爱护。待上以忠,待下以仁,蒋介石用眼泪洗刷了那些对他的污蔑言论。
蒋介石,一个对于我们生于大陆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一直把他当作恶魔来看待的。我们的教科书里面关于他的形容词很多,比如什么汉奸、叛徒、人民公敌等等,可是当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历史的时候才知道蒋介石是个什么样的人。大陆的舆论一直指责蒋介石不抗日,可是事实是他带领国军进行了8年艰苦的抗战,在经历了22 次十万规模以上的大会战和牺牲了321万军人、206位将军之后,我们仍然没有像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法国那样屈服。而对于下令东北军不抵抗的事,张学良也给予了澄清,是他下令,而不是蒋介石。对于许多澄清蒋介石的证据,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相信的习惯,总是持着怀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