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8日《挟尸要价》在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评选活动,再获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一时之间,网络对这张获奖照片议论、争议再起。
《挟尸要价》的素材来源,湖北荆州大学生为救溺水儿童身亡,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竟然漫天要价的事情。此事件曾被媒体广泛关注,舆论一致谴责挟尸要价的行为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羞辱了所有国人。然而,反映该事件的这张新闻照片的获奖,引发了对这张新闻照片真实性和新闻报道客观的争议。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挟尸要价》照片第一次获奖了。2010年1月23日,在第18届金镜头比赛暨华赛中国作品初评结果中,《挟尸要价》获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2010年2月4日,中国记协主办的“2009中国瞬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第三届)”揭晓,《挟尸要价》获一等奖。在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评选, 获得了记录类银奖;这已是《挟尸要价》第四次获奖了。
一张引起巨大争议的新闻照片连连获奖,难道评委们真的视而不见? 长江大学李玉泉刊文,质疑《挟尸要价》照片真实性。
这张《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金镜头”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媒体报道时用的图片说明:打捞船赶到后,船主陈某(船头着白色衬衫者)把打捞上来的一名大学生遗体用绳子绑住,以索要更高的捞尸费。(真真摄 华商报照片)
图为打捞船正在打捞另一位学生尸体。(李玉泉供图)
李玉泉称获奖照片并非当时的完整场景。完整的场景应该是: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李玉泉供图)
李玉泉所刊发的文章《“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一文,对《挟尸要价》照片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四点:
1、媒体解读:船头着白色衬衫者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
李玉泉质疑: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 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
2、图片解读:船头着白色衬衫的捞尸人姓陈
李玉泉质疑:据有人证实,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
3:图片解读:打捞者漫天要价
李玉泉质疑: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可见,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因为我们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无数的砖头瓦砾向我扔来,几百人围过来,他们大声指责谩骂,有人喊打死他,打死他,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见死不救的畜生。”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那么,因为我们对照片的误读而使这四个老人的生活举步维艰,善良的人们又于心何忍?
4、有媒体质疑,怀疑获奖人为“张轶”是假名
就此事记者采访了解确认张轶是真名。张轶拍摄这张照片后,他所供职的《江汉商报》由于种种考虑并未刊发,张轶以个人的名义在《华商报》首发该照片,署名“真真”,以目击者身份署名。后因屡获大奖,记者张轶身份被迫公开,现由于在当地压力过大已离开荆州。
有文章评论说,追求事件的真相是每一个没有亲临现场的人们所期望的,也是媒体代言大众应该向大众转达的。亲临现场的人们如果对某一个场面产生了误读,可能只是导致自己对事件的了解不全面或不理解,但媒体的误读就会误导社会大众。《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误读误导了全国大众,各种媒体口诛笔伐,人们在网上发贴咒骂“渔民”的没有人性,甚至咒骂“荆州人”的“冷血”。尽管多方质疑,但“非事实”的造假新闻在社会中一直传播并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或人性的“失望”。
对质疑和纷争,“金镜头”奖的两位评委,京华时报社图片总监骆永红、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表示,在对《挟尸要价》评审之前,评委会已经对图片拍摄过程以及真实性进行了调查,并未发现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