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数中国城市人对生活满意度不高

发表:2010-08-11 07:1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日前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城市压力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中国城市人对生活满意度不高。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上述调查结果是在教育部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成就幸福人生”论坛上发布的。超过6.9万人参与了这次城市压力调查。从新闻晨报的相关报道来看, 多数受访者感到压力太大,对生活满意度不高,90%受访者觉得越来越孤独。压力大主要是购房、子女教育和家庭负担造成的,而孤独感则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越来越大产生的。

贵州政治评论家曾宁表示,他相信这一调查结果:

“我觉得他这个调查报告应该说还是有它的道理的。它的这些数据应该是八九不离十。”

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夏明表示,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使许多人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这是他们感到焦虑和不满的主要原因:

“我觉得可能是转型时期的一种焦虑症。而这种焦虑症呢恐怕是和相对剥夺有关系,因为尽管我们看到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改善,尤其在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得改善是非常大的。但是当和周围的人比较起来,尤其中国现在因为贫富差距,分配不公这种相对的被剥夺感在这个急剧的转型时期会引起人们非常的不满、焦虑和愤懑。”

夏教授说,公民社会组织可以帮助民众应对生活压力,但是中国政府却在打压公民社会组织的空间:

“中国政府应该是在过去的十几年是强力地打压人们的社会空间,尤其是市民社会自主组织的发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中国老百姓又有一种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状态在增加,必定会增加人民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评论家曾宁也说, 社会公正以及人与人相互间信任的缺失导致城市人生活中的压力和孤独:

“中国整个的改革开放应该说它缺乏的是一种基本的公正性,在这种情况下,财富的分配应该说是朝向于有钱有势的一方、朝向于权贵、强势一方。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他们面对的生活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还有就是这个自我独孤感,我想同样和这个社会风气,这个大背景是有直接的关系的,人和人之间缺乏一种基本的信任。”

曾宁说,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一定会有精神上的追求,其中包括社会对他的尊重和认可:

“虽然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中国的物质、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幸福感的问题。因为人毕竟是一种高等动物。他不能够说是仅仅在生活上、物质上得到一些满足,生活水平得到一些提高他就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一种幸福感。他更多的发自内心的这种幸福感应该是来源于得到社会的尊重。得到世人对他的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同、一种认可。”

新闻晨报援引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的话说,调查反映出的中国人的压力问题值得反思,而受访者将经济条件作为衡量幸福与否的突出标准值得引起注意。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