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是市场的倒退。
有关方面一直在否定国进民退,对国进民退的否定是无力的。相关数据是真实的,但不够坦诚,可能以真实的数据掩盖了真相。
国家统计局统计表明,数据不支撑国进民退。工业中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则相应提高。其中,私营经济的单位数量、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从业人数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5.6%、19%、12.4%、14.3%和24.5%,分别提高到2009年的58.9%、29.6%、18.5%、28%和33.7%。
看待国进民退不是看就业人数、单位数量,而是看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是否能够左右民营企业的生存。
现在看来,国企控制力越来越强,不仅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还在除资源外的上下游领域扩张,扼住了中下游企业的咽喉。久为人诟病的油源控制权,以及国家电网在智能设备领域的扩张,还有垄断企业快速扩张的铁证。1%控制了99%,这种情况是垄断行业的常态。
8月4日,《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发布。根据该《回顾》所提供的数据,从2002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上缴税金从2915亿元增加到11475亿元,年均增长21.62%,累计向国家上缴税金5.4万亿元。通过数据研究得出,国有企业的税负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近年来税负均值为27.3%,是私营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的5倍多,是其他企业中税负最高的股份公司的税负平均值的2倍。从资产的税收产出效率看,在占有同样单位的资产量时,国有企业提供的税收额要高于各类企业约45%;从人力的税收产出效率看,在占有同样单位的就业人数时,国有企业提供的税收额要高于其他企业约190%。2009年我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9514.7亿元,央企的税金占比19%左右。
央企税负重是事实,以上市公司为例,国企的整体税负远远高于民企,央企的税负甚至超过民企的两倍。2009年,央企整体税负达到8.8%,地方国企为3.5%,而民企仅有3.1%。
央企上交的税收是国企日益强大的经济地位的反映,税收地位与经济地位互相支撑。但我们必须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央企占用的社会资源远远高于民企。
央企在石油、煤炭、钢铁等领域占据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税负相应增加。随着央企“地王”越来越多,央企的税负还将继续增加,房地产业从来都是高税负行业,不可忽视的是房地产业同样是高增长、高利润行业,对于央企而言,在资源、房地产等领域的高税收属于甜蜜的痛苦。
不仅如此,央企在信贷领域享受唯我独大的地位无人可比,所谓“民营中小企业在信贷方面与央企地位相同”不过是自欺欺人。央企的地位体现在各个细节当中,有报道称,尽管同为节能减排行业,央企和民营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方面待遇仍有差别——央企通常可以取得基准利率下浮10%的优惠利率,而民营企业贷款一般执行基准利率。
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央企获得了资产增值的巨大收益,以极小的流通股获得高估值。2009年中央企业完成向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55.3亿股,对应的市值为429.68亿元,那么,未划拨到社保的90%又价值几何?根据《回顾》所言,从2002年到2009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加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6.74%,央企资产证券化继续深化,其资产的估值将大幅提升。
计算业绩时,不能不计算成本。全社会为央企改制所负担的成本不菲:从1998到2005年,国有盈利企业合计盈利额近5万亿元,亏损企业合计亏损额1万多亿元。但盈利部分并没有上缴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反而不断为国有企业投入和补贴,造成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转制承担巨大代价。
2008年,国企政策性破产宣告结束。15年间,财政付出了万亿元的代价,5600家国有企业因此退出市场,这项制度为1000多万名企业职工提供了必要的安置成本。根据财政部公布的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仅在2007年,用于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和解决职工工资历史欠账的资金就有300亿元。
央企抱怨税负过高,实际上是在撒娇。央企让渡进口油权与资源垄断权,其资源税等立马下降。问题是,央企愿意吗?
只要一招,就可改变国进民退——放开资源控制权,把控股权让渡给民资。现实却是一方面树立层层壁垒,另一方面不断呼吁民资进入。有个经济学家说,这是把民企的玻璃天花板擦得更亮了。
至于垄断企业的薪酬,拜托公布烟草企业、电网企业的正式职工薪酬。你好意思说,我都不好意思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