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交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全长270米、宽10米的长风大桥开工日期是1999年9月,2000年12月完工,桥梁施工单位是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二公司,设计单位是衢州市交通设计院。
但这座依据抗百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的大桥却在今年4月出现了开裂现象。长风大桥旁边的琚家村村民樊日剑就住在大桥旁。他说,4月12日11时左右,他突然看到大桥上出现了手指大的裂缝,一会迅速扩大到40厘米左右,可以伸进去一只脚。
樊日剑立即和其他村民站在大桥两头拦车,告诉司机不要通行,同时马上报警。“幸亏是白天发现,如果是晚上,后果不堪设想。”樊日剑说。
事发后,相关单位人员封闭了大桥,安排专人引导车辆往老205国道绕行。
经初步勘查,共有10组桥墩的长风大桥桥面开裂主要是因7号桥墩下沉。经浙江公路技师学院检测中心检测数据显示,大桥7-12号桥墩位于河床底下 8米左右,水冲刷较严重。其中7号、8号墩基已被冲刷脱空,9号、10号墩基础也受到严重冲刷。
6月份,经过省市县专家会诊,长风大桥7-10号桥墩和20多米桥面被迫拆除重建,估计大桥完全修复,至少要到10月初。
大桥断裂给当地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常山县交通局副局长王伟说,在大桥断裂之前,每天车流量为15000辆,而老205国道容纳的流量只有3000 辆,一时出现拥堵。
事故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据在现场挖孔打桩的刘姓工人说,他打了十多年的桥桩,像这样的大桥应该是采用打孔桩,但事实是他们采用了扩大基础桩。打孔桩是直接打到岩层上的,而扩大基础桩就是把地挖开,然后灌混凝土,比较浅,根本就没到硬的岩层上,水流一冲,下面就空了。
“采用扩展性基础,就是为了省钱省时。里面有没有猫腻就不知道了。”另外一位工人说。
对于长风大桥断裂,当地交通部门认为是雨水太多所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桥上游几十米处有座长风大坝,大坝常年泄洪把桥墩基础下面的泥沙冲走了。
针对被大坝泄洪冲刷的说法,看守大坝的琚家村村民叶兴利说,大坝是1997年建成的,比大桥要早3年建成,建桥时难道没考虑这些吗?
叶兴利曾在建桥时做过小工。他说当时挖桥基时,下面是黑色的煤炭层,当年设计和施工部门应该知道下面不是硬的岩层,但不知道为何最后还是采用这种基础。
记者采访常山县交通局副局长王伟,问雨水多是常年存在的现象,在造桥前两年,常山县曾发生过特大洪水,并且长风大坝建成时间比大桥建成早3年,经常泄洪,为何还采用这样的设计?王伟说要找当年的设计单位衢州市交通设计院。但他说,从实际情况来看,当时建造单位在造桥的时候,还把桥基多挖深了两米,已经是修改了方案的。
当年大桥的设计单位衢州市交通设计院已经改制成公司。公司董事长应国强说,现在建桥确实基本不采用扩大基础了,都采用了打孔桩,像杭嘉湖地区早在上世纪就采用打孔桩基。但建长风大桥的时候,衢州经济不发达,建桥基本采用的是扩大基础桩。相对来说造价低、时间快,所以往往采用这种桥基。
记者问,建大桥的人最直接工作就是和水打交道,大坝下水流冲刷严重,为什么小学生阅读的《十万个为什么》里面都说到的道理,设计单位会不充分考虑?
应国强说,当年设计院成立不久,水平和管理经验比较欠缺,所以就按照往常的经验采用了这种设计。
事发三月余损失超千万元为何无人被问责
由于205国道是从山海关到广州的交通要道,日常交通繁忙,目前常山县正在全力保交通,老的205国道被拓宽,数千棵人行道旁的树也被砍掉。一位在大桥周边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说,仅为这次重修增加的值班管理交通的人,加起来工资一个月就要6万元。
常山县交通局副局长王伟说,大桥下沉断裂造成损失确实很大,全部下来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超过千万元。
记者问,这个工程出现这么多问题,造成这么大的损失,是不是有人应该对此负责?
王伟说,因为现在全县上下都在保畅通,所以至今还没有人被问责,相信以后会有的。
应国强说,从事情发生来看,确实存在设计和管理方面经验不足的问题。造成这样的损失,设计单位压力很大。但他也承认,因为现在正忙于保畅通,还没有人受到问责。
浙江省交通厅有关负责人在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等大桥抢通方案完成之后,将邀请有关专家对当初大桥的设计方案等进行分析。如果发现存在设计和质量问题,将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