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以来,形势开始对股市变得有利。尽管实体经济回落的趋势较为明显,领先指标6月汇丰PMI接近50的牛熊分水岭;但政策的放松、流动性的显著加强、股市本身的绝对低估,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大力布局,使得本周中国股市出现了强劲上涨,沪综指全周上涨3.69%。
此次市场的持续反弹,得益于政策的逐步转向,始于一年前的宏观紧缩开始由强力收缩向中性、甚至放松过度,而本周上海二套房政策放松进一步确认了宏观政策正在悄然转向。此外,上市公司中报预告情况良好;市场估值接近历史低位;公募、私募基金仓位接近历史低位;产业资本加速进场,社保频频加仓等,都预示市场处在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水平上。笔者认为,宏观政策转向正推动市场转向,股市阶段性底部初步确立。未来市场向上的主要力量来自于银行、地产估值的回归,而向下的力量来自于实体经济超预期滑落。
短期资金利率大幅回落
市场流动性恢复充裕
我们的宏观政策运行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强力调控向中性过度,甚至有一些放松的痕迹。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我们看到央行启动了连续7周的净投放,累计向市场注入了9000亿元的资金。在农行IPO冻结资金回归的双重因素下,本周上海拆借市场短期品种的利率出现显著回落,其中1月期的资金利率从4%下降到周五的2.62%,短短数天时间利率下降了仅150BP。距离4月份1.8%的利率水平仅剩80BP。应该说,流动性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改观。展望下周,央行可能在公开市场启动正回购,连续7周的净投放可能告一段落。但资金利率总体的宽松会对短期市场运行有非常大的帮助。
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处境
地产政策出现向好变化
在流动性明显恢复的同时,地产政策也出现了实质性的向好变化。我们注意到两个标志性的事件:
一是二套房政策开始出现实质性的宽松。第三套房贷的发放已经悄悄松动,多家银行改变此前“原则上暂停发放”的做法。二是上海、重庆的物业税的征收方案并未得到国务院的批复,媒体还引用国家发改委一位专家的表态说,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松动,预计也不会再加码。
对于这两个事件,有些评论认为政策不应该出现这种变化。事实上,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宏观调控事实上目前正面临一个两难处境。从2009年7月份,政策“打左灯、向右拐”,宏观紧缩正式启动,到今年6月份,中央提醒大家关注负面影响的叠加作用。这一轮调控持续了一年的时间。从效果看,经济热度明显降温,贷款得到了有效控制,这是调控的主要成绩;但另一个主要任务——资产泡沫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遏制,房价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不过,当下的环境已经难以继续出台严厉的调控房价措施,因为领先指标汇丰PMI已经接近50的牛熊分界线,如果任由其下滑至50以下,宏观经济将有可能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这是中央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处境,两难对应两害,两害相权取其轻:继续稳定经济增长,暂时忽略资产泡沫。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上海二套房认定的放松,我们就能够理解,上海二套房放松并非上海本身能够决定的。要继续保增长并不难,只需要放开紧缩的房地产就行。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政策的轻微转向并不会像部分媒体传出的那样,启动第二次经济刺激政策,但适当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几率还是存在的。因为,地产销售不行,汽车、家电销售全面滑坡,在这个基础上,是难以进行结构调整的。
如果我们的这个逻辑成立,那么,基于新的政策转向的投资机会选择就很简单了——买入地产、银行就行,而这二者正好是目前市场最低估的品种,而且基金持有二者的配置也在历史低点上。
盈利预期面临修正可能
看空机构全面倒戈
除了调控政策开始由强力收缩向中性、甚至宽松过度外,推动市场上行的力量还来自于上市公司业绩预期的再修正,舆论导向的明确看多,社保基金标志性入市,机构全面倒戈。
首先,盈利预期得到稳定。此前人们普遍担心上市公司盈利预期会出现显著回落。但从7月份以来的上市公司盈利预告看,上市公司上半年的业绩水平基本符合预期。这意味着向下的盈利预期面临再修正的可能。
其次,舆论方面,新华社发表“股市震荡传递出的信息”,认为市场持续大幅下跌,并未真实反映中国经济前景,明确中长期看多中国股市。这代表了中国权威媒体的声音,也是高层思维的反应。
第三,从以往看,社保基金入市往往被认为是熊市见底的信号。本周社保基金20亿元入市,同样被市场人士认为是见底的信号。与此同时,中国南车启动10亿元的大股东增持,也被认为是产业资本对金融资本的高度认同的反应。
第四,罕见的机构连续五日增仓。从交易数据来看,机构开始明显增持低估的金融地产类股票,沪综指出现了2009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连续五个交易日增仓的行为,这预示着看空机构的全面倒戈。与此同时,万科B股出现了2006年以来的首度超出A股价格的现象,其它蓝筹类B股也出现了明显强于A股的走势,预示境外机构看好力度明显强于境内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