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80年代,被政治挂帅禁锢了30年的中国经济,好不容易盼来了改革的春天,然而,中国的开发区经济却普遍选择了:圈地筹资—引资办厂—资源耗竭—榨干劳力—环境污染—市场饱和—转移阵地,这样一条路。结果是资源没了,环境坏了,百姓火了,开发区没了。谁之过?当然,有客观上的不富裕——谁让30年都搞政治来的呢?更有主观上的盲目——不遵循经济规律,渐渐走上了尽头。
谁应该是改革的设计师?
谁是改革的设计师?就连中学课本都这样写道:“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因为邓小平理论规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那么邓小平理论是什么哪?简言之,“坚持政治方向,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为什么要强调政治方向?因为不这样说连他自己也会被认为是向资本主义投降,他必须表白他的政治思想才能迈开改革的步子。那么书本是什么哪?是经济理论。外国模式是什么哪?成功的经验。然而,既不要经济理论,又不要成功经验,要的是什么哪?摸着石头过河。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经济理论指导和成功经验借鉴的改革会成功,其结果只能是又盲目,又走不快。然而,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政令一出就得执行。没有办法,谁让咱们是一党专制,计划经济呢?
那么谁应该是改革的设计师哪?笔者以为,应该是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集合体,他们按照经济规律,根据国情和现有条件,利用好外来资源,包括资金和技术,设计最好的蓝图,拟定完善的规划,做最大的努力,求完美的结果,朝着既定目标迈进。这才是中国应有的现实的改革道理。遗憾的是,这些稍有经济头脑就会知道的最简单的做法,却被大国虚荣替代了,邓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假数字和经济泡沫淹没了经济发展的主流,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改革只是给中国经济——这个用政治挂帅这根脐带捆绑着的难产婴儿松了绑,经过改革的阵痛降生的这个弱小生命,并没有学会如何走路,就去过河去了,没有办法,谁让中国经济改革的设计师是政客而不是经济学家呢?
开发区经济的产生
1978年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到深圳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了一件蹊跷的事: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日收入60-70港元,两者差距100倍。有鉴于此,逃港事件屡禁不止。
于是,谷牧感慨: “对饥饿中的群众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没有说服力的。”
邓小平说:“现在我们虽然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还没有资格大谈自己制度的优越性。 ……”
一位新加坡的朋友给吴南生出了个大胆的主意:“你敢不敢办像台湾那样的出口加工区?敢不敢办像自由港这一类东西?”
吴南生恍然大悟。对呀!我们能不能也办出口加工区,把汕头市划出来,对外开放,办出口加工区,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呢?经过千请示,万审查,小平一人决定,经济特区办起来了。而这在香港和台湾乃至一些其他国家,本是平常事。
《纽约时报》写道: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参见陈宏,《中国经济特区建立的前前后后 》)。
圈地模式令中国开发区经济走向尽头
圈地就是政府指定一个地域范围,允许你在那里搞开发区经济。在所圈地范围内,允许出卖使用权,或将土地抵押给银行,得到资金。用这部分资金作为配套资金,辅以优惠政策,吸引新投资进来 ,从而有GDP产生。然而,在圈地过程中,官员得大头,房地产商得小头,老百姓被迫支付更多才能过活,行贿受贿不断蔓延,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土地资源是有限的,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市区企业纷纷外迁,工人每日不得不付出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奔波去上班,不愿奔波的就得下岗(失业的代名词),百姓的生活满意度降低了, 基本生活需要支出的比例上升了。百姓购房支出的增加,导致了生活水平的降低,如果再加上医疗、教育等必要的支出,更是苦不堪言,大多数人迅速的沦为穷人。
地圈完了,再开始出卖国有资产,以辽宁大连造船厂为例,以往,造船厂的投资占全市总投资的很大一部分,而自从建了开发区,资金都转向那里,造船厂技术改造无门,设备更新无力,与发达国家的造船业拉开了落后的距离,不得不考虑与外商合资,几轮谈判下来,坚持原则的厂长在后期的谈判中被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开发区的领导,很难理解这个谈判结果是怎样达成的,外商只用很少的资金就得到了所有的资产,包括造船厂多年来积累的市场份额,船厂得到的只有工人就业这一块,随着新技术的采用,原有的老工人也将被一批批淘汰,民族企业就此丧失。是谁出卖了宝贵的国有资产换来了既得利益?是特权阶层,他们正是中国贪污腐败的根源。
开发区内已经建成的外资、合资企业变成了地区经济的主体,它们的GDP通常占本地区GDP的一半以上,这些企业的运营,靠的是低劳动成本、廉价资源及无环境污染费和低税。 随着资源耗尽、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工人罢工的加剧,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得不向低成本地区或国家搬迁,使用权到期的外资企业也纷纷撤资,开发区经济开始撂荒,就连上海浦东这样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大型开发区,也伴随着商务成本的提高而出现萧条。 如是,中国开发区经济走向尽头!
2010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