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内部运作方式常常令分析人士百思不得其解,如今又有了一个新的谜题──中国经济看起来处于冰火两重天之中。最近一段时间来,楼市过热、出口飙升、通胀加剧成了关注的焦点,而眼下人们担心的却是制造业开始开倒车。
假如这些只是一个温和调整中的经济体──不冷不热的“金发姑娘式”放缓──中存在的猜测,那将无可厚非。不过,这看起来像是痴心妄想。
更有可能的是,这是伴随中国政府指导下的资本主义和规模过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而来的失衡甚至不良增长的最新征兆。
上周公布的6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令人担心制造业在放缓。6月份官方PMI数据从上个月的53.9跌至52.1,而汇丰(HSBC)中国指数跌至 50.4,刚刚超过50这个扩张和萎缩的分水岭。
PMI的下滑令人困惑不解,因为就在此前5月份中国出口额还达到了创纪录的1,360亿美元。据报导,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说,可能会增加运费,因为集装箱短缺也表明经济在快速发展。
不过,其他指标却表明贸易在下滑。自5月底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航运指数(Baltic Dry Index)一直大幅下滑,目前已经跌了40%以上,尽管该指数是一个波动幅度较大的指数。
对这些互相矛盾的信号的一种解释是,为中国工厂运送原材料的集装箱货轮市场在走软,不过运输出口成品的集装箱市场依然强劲。
或许,在制造业有充足的原材料用以加工的情况下,波罗的海货运指数(BFI)是出口疲弱或中国内需减弱的一个领先指标?
对于最新PMI数据出炉后的形势,汇丰的看法是,全球补充库存的活动在减弱,财政刺激的影响在减小。
不过,他们并不像其他人一样越来越担心会出现二次探底,而是预计亚洲的私人需求会发挥作用,不过预计疲弱的数据还会持续数月。
经济学家们更快地预测大宗商品所受的影响,大宗商品一直是中国刺激政策的主要受益者。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新发布报告说,PMI数据对近期商品需求前景格外不利,最突出是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炼焦煤及铁矿石。
同时,经济放缓的新迹象对证券市场来说不太可能是好消息。瑞士信贷预计市场对盈利下调的担忧即将涌现,这加大了中国大陆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即便目前瑞士信贷预计这种可能性仍较小。
对中国政府来说,所有这些使得如何解决同时存在的投资泡沫与制造业放缓的政策窘境难度不断加重。希望在于中国能成功解决正在放缓的高速增长的再平衡难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则附带影响将是全球性的。
正当此时,对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进行的审视正在不断增强,新的审视重点在于中国之外的更大的影响。
新出版的《自由市场的终结》(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一书宣称,对全球经济恢复最大的威胁是中国、沙特及俄罗斯等现金富裕国家内的国家资本主义崛起,而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已进入西方资本主义产生的真空地带,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危机后留下了厌恶紧张不安及风险的情绪。这种说法本身具有争议性。
该书认为,未来决策将由企业与个人转向国家与政治利益,这一转变威胁着全球市场经济。这一场景可解释为何许多人相信贸易保护主义会在未来10年变得更为严重。
巧合的是,该书上市时,正值媒体报道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董事长与首席执行长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指责中国敌视跨国公司之时。
当然,所有这一切值得深思,这也是应该对中国自相矛盾的数据进行长期而仔细分析的原因之一。
而目前尤其如此。国有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让其股东同意在香港及上海市场进行600亿元人民币的增发以补充资本。与时同时,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本周晚些时候将决定其在香港及沪市进行两地IPO的最终定价,这一IPO预计募资将高达23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