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16日,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发表声明,要求美国两大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与房地美(下称“两房”)的股票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理由是这两家公司的股价长期表现不佳。“两房退市”的消息引起中国社会强烈“震撼”:毕竟这关联到中国数千亿美元资产今后生死未卜的命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两房”会不会完全倒下?最近我在浏览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写的《峭壁边缘》一书,充分感受到“两房”给自己和国家所造成的巨大麻烦。目前,根本看不到美国经济复苏的任何征兆,因之,“两房”给美国政府带来的麻烦会越来越大,给中国经济投下的阴影会越来越强烈,这次“退市”事件就是这种“厄运”的一个具体表现。可以说,即使“两房”暂时不会出现“价值打折”,但因为它们的退市,会使我们所购买的“两房”债券完全失去能为我们创造财富所需要的“流动性”!
其次,“两房”若继续厄运缠身,业绩糟糕的话,那么,我们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很担心美国经济半死不活的状态继续下去,那么,除了“两房”不得不走向贱卖之外,更多泡沫经济时代繁荣一时的美国大金融机构,都会陆陆续续出现资产负债表更加恶化的状况,从而使得与这些机构发行的证券资产密切相关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资产)变得更加缺乏流动性,那么,美元的财富价值也仅仅是无法实现的账面价值。
再则,美国政府对两房有何应对措施?如果继续挽救“两房”,就会打乱“退市”计划。如果美国政府最后决定抛弃这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会不会产生第二次金融风暴——可能来自于美国金融市场再次出现严重的传染效应;当然,也可能来自于国际债主的被迫“离场”。这种被迫离场对中国而言,代价可能是巨大的,因为我们是美元国债的“大庄家”,每搬迁一批美元资产“离场”,就会因为美国国债价格的迅速下跌而无法获得期待的好收益,同时,也会让中美关系显得越来越紧张起来。
可以说,今天中国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令人担忧,也在某种意义上,触及了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软肋”,这也再次唤起我们对加快增长方式转变(重视“增量”)的渴望和对外汇储备管理多元化(消化“存量”)的追求,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全面覆盖)的向往。
不管怎样,两房走到今天这种地步,给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增长方式带来很多教训:
第一,当市场繁荣时,对未来市场的盲目乐观,使“两房”完全忘记泡沫经济可能形成巨大风险,从而导致业务扩张过度、系统性风险不断膨胀的局面。相比之下,今天,当中国经济的增长支柱还主要来自财政支出、产业政策扶持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方面,而不是像危机前那样,由市场自发的投资和消费来支撑高速增长,那么,面对这种靠政府“输血”救市所构成的高增长势头和房地产市场价格膨胀的局面,我们更加不能盲目乐观,更应该在打造能够尽早形成“造血型”的市场经济全面复苏的环境方面,投入更多的智慧和改革。
第二,当金融机构受到政府过多保护时,它会对风险控制产生麻痹,更可能会增加追求高收益而不顾高风险的项目投资,这种道德风险会绑架政府、纳税人,从而会进一步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今天中国地方政府和地方银行之间之所以密切配合,放大信贷,很大程度上他们互相之间都认为,对方有一个强大靠山来承担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所以,今后一旦地方债问题得不到有效管理,那么,它们所带来的不良资产,也一定会像“两房”一样后患无穷。
第三,“两房”在资产泡沫的时候,成功地推进了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分散了它隐藏的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在这中间,美国金融机构是得益者,它们既争取了政府的保护,同时,也让外国投资者给它们提供了几乎没有成本的“流动性保险”。那么,中国今天实体经济的收益让全世界分享的同时,由于全球化的推进所带来的巨大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却无法让这些“受益者”公平地去负担它们应该承担的那部分金融风险和管理成本。中美金融管理能力的巨大差距,让我们感受到了金融变革的紧迫性!